更新时间:2020-11-08

八部半:从《八部半》想开去


《八部半》是我第一部看的费里尼电影,也是看最多次的费里尼电影,且真是每一次都是无与伦比的精神冒险。即使在经历过百年诞辰影展的轮番轰炸后,对费里尼的那套风格已经越发无感甚至厌倦。

《八部半》公认是费里尼艺术生涯的转捩点,一般认为,在此之前是继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之后则是越发放飞自我,转向内心的精神世界,模糊梦境幻想与真实边界的超现实风格。不过从我的粗浅理解看来,《八部半》还可以视为三重意义上的分水岭:色彩、情感与视角。

《八部半》是费里尼的最后一部黑白片,下一部的《朱丽叶与魔鬼》开启了他的彩色长片执导生涯。个人认为,相比黑白片,费里尼是不擅长拍彩色片的,黑白片时期在空间构成、镜头运动和光影处理上的灵气,在彩色片时代几乎丧失殆尽。《八部半》中有众多精妙绝伦的画面构成和运镜设计,那个360度环绕镜头,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面部特写,还有充满解读空间的影像构图,在其后的彩色片中再难得见。

和安东尼奥尼对色彩融入叙事的精妙运用相比,费里尼更像一个得了新玩具之后恨不得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显摆出来的顽童,画面总是塞得满满的。情境的呈现更多不是通过镜头语言,而是通过服化道的精美来展现,但费里尼没有安东尼奥尼和谐的色彩设计,于是服化道和色彩造成的眼花缭乱反而丧失了黑白的韵味。

至于情感上的转变,则是我对费里尼作品愈发无感(甚至厌恶)的最主要原因。费里尼的很多电影如果放在如今上映,很可能会招致女性主义者的恶评,因为他对女性的物化真的是毫无遮掩甚至肆无忌惮。但《八部半》依然让我深爱的原因在于,费里尼对此是真诚且自省的。在费里尼后期一部小品式电影《管弦乐队的彩排》中,他借片子角色之口,道出了《八部半》就是一部精神分析电影的事实。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八部半》中关于梦的解析和潜意识的呈现,关于片中主角在创作和情感上的焦虑与童年经历的关联已经非常直白易懂了。如果说《八部半》展现的是“梦”,那费里尼之后的很多电影所展现的,只是他的“妄想”,这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其中投注的情感表达。

在《八部半》看似轻快幽默的表象下,深埋着自毁的倾向。在马斯楚安尼的嬉皮笑脸之下,是一种没有出路的绝望与痛苦,同时期的《甜蜜的生活》也是如此,这两部电影中也都有自杀的情节,而这种表面欢愉下的极度悲观有着巨大的力量。在心理学里,精神分析的本质不在于梦境的再现,而在于对梦境背后的真实之挖掘,这种内心的裸露需要极大的勇气,《八部半》正是这种勇气的体现。

但《八部半》之后,费里尼似乎沉迷于梦境的视觉构造,对深层精神的挖掘却越来越少。于是基调从痛苦与自省,慢慢变成了狂欢、怀旧、感伤,甚至自恋。正是这种毫不节制的狂欢式闹剧,让我心生厌恶。

关于视角,如果说《八部半》之前都是关注当下的作品,那之后的费里尼电影,则更多是回望过去。《八部半》之前因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传统,当然是对当下现实的回应,即使《八部半》本身充斥着诸多导演自身回忆的重构,但原点依然是费里尼当下的创作焦虑。但在那之后,《小丑》、《罗马风情画》、《阿玛柯德》、《船续前行》、《舞国》、《访谈录》、《月吟》等一系列作品,全部都可以看作他对自身经历和情意结的回溯。

在《八部半》的功成名就之后,费里尼似乎沉溺于对过去的妄想。费里尼是我知道的大师里,在作品里将自身投射得最多的一位,这尤其体现在后期的作品里。马戏团、女性迷恋、童年的教会学校生活、性启蒙、对电影黄金时代的怀念等元素一次又一次出现。《八部半》的结尾成为了现实,费里尼和过去的幻影一起手拉手,不断重复着自我怀旧的过程。


八部半8½(1963)

又名:八又二分之一 / Eight and a Half / Federico Fellini's 8 1/2

上映日期:1963-02-16(意大利)片长:138分钟

主演: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克劳迪娅·卡汀娜 阿努克·艾梅 桑德拉·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图里奥·佩尼利 Tullio Pinelli/恩尼奥·弗拉雅诺 Ennio Flaiano

八部半的影评

raingirl
raingirl • 1/2
例外
例外 •
狐狸
狐狸 • 独白
狐狸
狐狸 • 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