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看到了贾玲的代表作《你好,李焕英》开机的消息,相信过不了两年,大家应该就能在银幕上看到这部作品了。

说起这部成功的小品作品,想到了当年看完这部作品之后在知乎上写的一个简评,原文如下:

这个作品很可惜,因为被电视台缩减的有些破碎,如果看完27分钟的完整版,相信会呈现的更丰富一些。
但即使是完整版,仍然无法弥补作品本身的巨大的BUG,情节的前后脱节以及作者自嗨。 我觉得这个作品能获得如此大的好评,一个极大的原因是电视台的剪辑。把观众和明星的泪目画面剪辑在作品里,潜移默化中就给观众洗了脑;“您该哭了!” 一个好的作品从开始第一秒到结束最后一秒,应该是完整的,而不应该加上作者的解释。如果小品开始没有小岳岳一句“她的母亲不在了,是为了母亲而创作”,这个作品最为煽情的部分将毫无根基,观众会问“您母亲前面活的好好地,你哭个什么啊?? 贾玲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融入了太多的个人情绪,但是这种情感的力量更多的不是通过优秀、完美的情节传达给观众,而是通过剪辑和画外音。这其实是一种并不光彩的或者说聪明的手段。 不过也不能过多苛责贾玲,也许她的天花板只是到了这里,如果以后她尝试朝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她的局限性大概就会暴漏出来,等她出了电影我们再看吧。


如今三年过去,再回头看这个评价,有些苛责,毕竟按照当时她们的创作时间,能在短时间里出这么一个精品,已经实属不易。小斐等大碗演员真实自然的表演,高质量包袱的密集呈现以及神配乐《依兰》的加持,使得这部作品一鸣惊人。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我觉得还达不到网友称赞的“春晚也配不上的小品”这个赞誉的程度。优点就不详细说了,这里再详细说一下这部作品的软肋。毕竟这个作品想扩充成一部优秀的电影,缺点才是制约它成功的关键。

首先就是情节的选取。原小品里的主要情节就是撮合母亲李焕英和意中人陈赫,这个情节构成了小品的主体。之所以把撮合母亲和别人当做主要情节,一来是为了满足母亲的青春愿望,二来也是为了能让陈赫这个非舞台演员有一个合适自己的角色融入这部戏。从呈现的效果看,还是很成功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爸怎么办呢?按照电影宇宙时空穿越的一般理论来说,小品里贾玲每说一句话都有可能把自己给“撮合死”。剧中的贾玲完全没意识到,如果她妈真因为她的撮合没和他爸在一起,那么自己将消失在历史中。虽然在结尾由陈赫引出了“打更的工友”,表面上符合了历史的进程。但也不得不感叹,贾玲这种“不怕死”撮合自己妈妈的想法是真的胆儿肥。用一句“还年轻,还能玩几年”来解释人物动机,是不是有点太勉强了?(如果剧情改成她要阻止妈妈和陈赫,结果阴差阳错撮合了自己爸妈会不会更合理一点?不过那样剧本就要大改了)

所以电影里最优先解决的就是情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建议不要把小品里的主要情节当成电影的主要情节来拍。又或者可以在情节上引入“香蕉皮理论”,把一种注定无法改变的宿命感加入其中,构成这部怀念母亲的电影的悲剧内核。这样一来,就大大延伸了作品的内涵。

然后,就是作品整体的完整性。如果没有通过镜头切换,把小岳岳的“介绍”放在作品前面。观众对于情节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前面杨蕾老师扮演的“母亲”明明还和贾玲在姥姥家嬉戏打闹,一派阖家幸福的样子。怎么情节后面“贾玲”就哭的泪如泉涌了呢?这里面其实是有两个“贾玲”的。小品里的贾玲快乐幸福,根本没有理由如此悲伤。悲伤的是现实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贾玲。是贾玲没有分清楚贾玲。把剧外逻辑带入了剧情逻辑。

这一点在电影里是大忌。演员的情绪只能通过作品来传达,观众也只有义务来感受作品的情感。换句话说,导演、编剧、演员等所有的创作者,只能把感情融入作品,才能打动观众。你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的再充沛,不通过作品,观众在影视剧里也只能看的一头雾水。也就是说,创作者千万别只顾着自嗨,而忽略了剧情。这一点是很多新手导演常常踩得坑,在创作的初期阶段,过多的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经常一讲起来就刹不住车,导致已经严重伤害到了作品的逻辑性了还不自知。作品表面上看讲了很多东西,其实什么也没讲通透,观众理解起来也老费劲了。在电视机里还有一个小岳岳“画外音”帮你解说,电影里可就只能靠情节了。

第三,也是一点希望吧。希望大碗在创作剧本的时候,能更多的“欺骗”到观众。因为之前这类穿越剧太多珠玉(当然坑货也不少),所以怎么能让观众在剧情上有新鲜感才是最重要的。能骗到观众,你就赢了。

写在开拍之际,希望贾玲的第一部电影能成功,我们拭目以待吧。


你好,李焕英(2021)

又名:Hi, Mom / こんにちは、私のお母さん

上映日期:2021-02-12(中国大陆)片长:128分钟

主演:贾玲 张小斐 沈腾 陈赫 刘佳 丁嘉丽 王琳 杜源 何翯  

导演:贾玲 

你好,李焕英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