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观影者都是带着主观色彩看一部电影的,因此判断标准千差万别。对我来说,一部好的电影,会让人心旷神怡,忘记拆解、分析拍电影用的那些技术,《花束般的恋爱》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电影的主题是浪漫之爱,偶然相识的男女主因精神的契合和肉体的吸引擦出火花,因相似的兴趣和品味保持了高浓度的情感、共享了近四年的温情生活,最后因女主无法接受亲密、激情消退,并认为婚姻承诺要建立在恋爱初期高浓度的亲密、激情之上,男女主和平分手。

电影前半部分高甜的浪漫之爱无疑是赋予人希望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亲密、激情、承诺,亲密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的温暖体验,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承诺是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和担保。浪漫之爱是有亲密、有激情、没有承诺的爱,一段恋爱关系开始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这样,喜欢在一起,但是不做出长期的承诺。对于品味比较小众、很难找到和他人共鸣但又对爱情有理想主义的人来说,浪漫之爱不那么容易,电影前半段的浪漫之爱之所以令人羡慕,就是因为男女主身心灵契合、小众的品味产生共鸣,而两人又能在差不多的年纪相识于一个时空,这非常可遇而不可求,可谓生命中的奢侈品,而两人奢侈了四年,实属幸运。

虽然我认为浪漫之爱是值得铭记一生、拥有了或拥有过需要保持感恩的奢侈品般的体验,但我还是希望浪漫之爱最终能顺利发展为有承诺的成熟之爱,因为那是有挑战性的、让人成长的事。这部剧的成熟之爱没有达成,令人唏嘘,也值得反思。

剧情转折点是男主很快地适应社会化,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撑起小家的责任和对未来生活蓝图的憧憬,他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而女主在同一时间面对的竞争压力小一些,有更多精力保持学生时代的兴趣爱好。逐渐,两人分享兴趣的时间少了,亲密度降低;3个月不发生关系,激情降低,浪漫之爱的浓度肉眼可见地下降。男主希望用婚姻的承诺维系和重燃这份感情,从而过渡到“完整的爱”的阶段;而女主仍追求“浪漫之爱”,把不满放在心里;两人时不时来个冷暴力。

可以说,女主是没跟上节奏的那个。一方面源于她在恋爱中缺乏反思和自我提升。比如,她没有去提升共情力,长期保持着非常自我的文艺女青年状态,这个说不上是指责,这是很多女生的弱点罢了。从她的独白可以看出,她的关注点全是男主帮他做了什么,以及她自己喜欢的各种作品、作者的动态,别人和她同频她就开心,别人因为身不由己而不同频,她就表面忍让、内心不满;男主的前辈去世之后,她不会共情地安慰男主,男主的父亲停止给零花钱时,她只被动地感受到喝的饮品降了级。在我看来,她没有在真实地在陪伴男友的成长,没有共同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者体恤这种责任带来的变化。

另外,女主对浪漫之爱的执念使得她拒绝角色转化。根据伯纳德 默斯坦的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亲密关系发展有三个渐进的阶段,不同信息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会随着阶段演进发生变化。第一阶段,爱情早期,性的吸引和刺激最重要;第二阶段,三观一致更重要;第三阶段,角色、长期生活的分工和合作最重要。男主迈入了第三阶段,女主却比较固执地停留在了第二阶段,这个本质上说是她对感情的发展没有清晰的预期。试想,假设一个人对感情的期待是一辈子处于浪漫之爱的状态,基于我们已知的科学研究,这种状态可能也就能持续个一年半到三年,那么无非有两种可能,要么在浪漫之爱消退后就更换伴侣;要么就是两人不停地制造新意,给爱情保鲜。显然,女主选择了前者,她还没有享受够这种状态,她还没有准备好要成熟。不得不说,timing是感情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相爱的人一方没有做好进入承诺的准备,那很难共同推进感情走向成熟。

所以,这部电影里的感情是有缺憾的,缺憾来自太年轻,来自没有做好成熟准备,但谁又能指责这种缺憾呢?不成熟的恋爱就像那灿烂一时的花束,不能因为花期短,就被否定其美丽。缺憾是常态,智慧总在不需要的时候被赋予我们。

如果这部剧拍一个续集,那么我期待女主在更换了几个伴侣之后,意识到自己重复的感情模式背后的脑回路,并在最后,做好一个艰难又无悔的走向成熟的决定。


花束般的恋爱花束みたいな恋をした(2021)

又名:她和他的恋爱花期(港) / 爱如花束 恋恋不忘 / Hanataba mitaina koi o shita / We Made a Beautiful Bouquet / I Fell in Love Like A Flower Bouquet

上映日期:2022-02-22(中国大陆) / 2021-01-29(日本)片长:124分钟

主演:菅田将晖 有村架纯 细田佳央太 清原果耶 小田切让 押井守  

导演:土井裕泰 

花束般的恋爱的影评

momo
momo • 1
勉
勉 • 他和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