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先生有一本游记,叫《苏联见闻录》,其中有一篇叫《 马尔夏克谈儿童文学》。茅盾先生所写到,真正的儿童文学,应该是看上去平淡极了、自然极了、轻松极了,但平淡中有绚烂、自然中有机巧、轻松中有严肃的思想和情感;同样,真正的,真正的儿童文学绝非是仅仅以单纯的儿童为读客的对象,而是一切年龄的人,但它对儿童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会让儿童体会着语文的节奏美、道德的思想美。
这看似平淡的语句,其实正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传世的名著的生命力所在,不仅仅是局限在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突出的载体就是动画片。可以说,伴随着新中国建设的步伐,动画片丰富了多年龄的小朋友、大朋友,留下了最难忘的记忆。
“京剧猫”是一部值得探讨的作品,而它的成功与目前的“瓶颈”(这是我所观之)是带有普遍性的。
第一步京剧猫的成功,不仅仅是理念的成功,更是结构的成功。故事末尾原本消失的唐明师傅的出现,很自然地将观众带入下一季的内容。
第二季的京剧猫所出现的结构问题,可谓是两个。一个是明月的出现,不自觉地消弱了主角的光芒,而同时,小主角白糖的形象出现“脸谱化”,它所有的“幽默”几乎都建立在“贪吃”的基础上,于是乎,一方面是聪慧、有故事的明月,她的形象更符合我们对“小英雄”的认知;另一方面,是黯淡的、脸谱化的主角。第二个,是莫名其妙的主线,即“念心匣”。这是一个第一季根本就没出现的东西,而在第二季却“横空出世”。其实,第二季,如果以星罗小英雄们寻找、救助师傅为主线,会更和第一季吻合,故事结构会更巧妙地衔接,而事实上,第二季中唐明成了“鸡肋”。
第三季的问题就更明显。如果说有亮点,就是白糖和小青的互相扶持,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是悠狸所谓的“困惑”。为了能够自圆其说,剧情甚至修改了第一季中武崧对白糖在手宗地道中的台词,这种“削足适履”的情节是否需要,且不说,单说这一点,就可以说是剧情创造人员对整个结构的一种无全局观。
第二个问题,是悠狸所带来的思考。邪恶的混沌,是第一季中所渲染的,其实也是京剧猫所要反抗的东西,而只有在“反抗混沌”的这一个层面上,京剧猫才有了“正义”的前提。可那个所谓深刻的问题“韵力也从混沌而来?……没有混沌,何来韵力?……”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循环论,其实,没有答案的问题往往是没有意义的,编剧或许陷入了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切切实实地击破了京剧猫的光环,我们的小英雄也成了双手沾满“猫民鲜血”的罪猫。
第三季中的“绒嬷嬷”的人物塑造上,转型太过突兀,看不出任何铺垫,完全是为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武崧等人物的性格与前两季有所不同,本应该是“知书达理”的武崧、大飞变得毫不知礼,这是不符合常规的,实际上,只是编剧们为了效果使然。至于两个元初锣楼,消除了元初锣在全剧中的神圣地位。
至于有的观众喜欢上了反派,我想这首先是一部动画片的失败,说明所歌颂的小英雄的形象已经被质疑,至少是弱化。
说到本剧中最让人感到精彩的角色,就是无情和他的忠心耿耿的几位判官。烛龙、句芒、刑天对无情的忠诚,更让人看到无情本人的亮色。我想,在不断弱化的星罗班映衬下,“无情小组”正成为本剧的最吸引人的主流。
如果说第二季是结构问题,第三季就是逻辑问题了。但也可以看出,京剧猫创作组的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动画片的定位不同,比如“超级飞侠”的定位是教育、“萌鸡小队”的定位是学前教育,京剧猫的定位呢?我想如果是正确的价值观,那就需要自我更新和进步了。
爱之深也才会责之切。我们的动漫事业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但愿未来的中国动画能够产生真正世界一流的水平,我们要有自己的小丸子、要有我们自己的哆啦A梦。
加油吧!中国动漫!

京剧猫之乘风破浪(2018)

又名:京剧猫第三季 / Jing-Ju Cats 3

主演:杨鸥 李正翔 孟祥龙 王晓彤 陈奕雯 

导演:许刚 编剧:许刚/谢筱禹

京剧猫之乘风破浪的影评

加油
加油 • 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