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男孩神色慌张地穿梭在人潮中,其中一个穿着格纹的夹克,怀里紧紧抱着一台老式打字机,另外一个则套着灰呢大衣,时不时四下张望。即使人潮匆匆,但我们仍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孩子一定在“密谋”什么坏事。
这是电影《四百击》的一个画面。它非常写实地刻画了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象:你一定见过故作深沉偷偷学大人抽烟的少年;你一定见过以为自己很酷,双手插在裤兜里大摇大摆过马路的小男孩;你也一定见过上课的时间出现在溜冰场里的中学生,嘻嘻哈哈地笑着,脸上却有着掩不住的慌张。
《四百击》是法国导演特吕弗的处女作,这个颇具个人风格的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结构,用的是非专业的演员(不过这部电影也拉开了让-皮埃尔·利奥德(男主角饰演者)的演艺生涯),题材上无关乎政治,剪辑手法上大胆使用长镜头。难怪外界评论特吕弗代表了法国新浪潮电影——“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这部片子好像也没说什么太完整的故事,只是一个又一个片段的拼接,让我们逐渐了解到这样一个男孩:家境不太好,一家三口挤在狭仄的筒子楼里;母亲爱美脾气乖戾;继父看起来温和些,但透着一股冷漠;学校里的老师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威严,对学生缺乏耐心。这样的一个小男孩,本质并不坏,只是带有了一丝青春期的淘气,却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先是在课堂上嬉笑被罚站罚写作业,随后因为作业没完成害怕责骂而逃课,又因为逃课不得不编一个弥天大谎彻底失去了老师的信任,导致他尝试模仿自己的偶像巴尔扎克时被老师指定为“抄袭”。失望的他决定离家出走,就这样麻烦越来越大,直到最后被送进了少管所。
电影里的细节时不时地碰撞到我的回忆,在青春的时候做过的一些傻事。虽然我没有像男主角那样出格地偷东西、吸烟,也没有经历过他对家庭的失望(目睹母亲和别的男人亲吻),更没有那么粗暴的老师。但是他的小心思我却能感同身受。
我也因为害怕责罚而撒谎过。小学的时候上课玩Gameboy被没收,老师要请家长,我情急之下说我母亲生病正在住院,结果当然也是被揭穿和逃不掉的一顿打。
我也偷偷地把自己喜欢的文字标记出来,感叹半天,为之流泪,此乃“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引用那些段落。幸运的是,我的老师并没有被我矫揉造作的文字吓到,而是一直在鼓励我写作,甚至帮我投稿在杂志和报刊上,让13岁的我就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
我也因为不愿意上补习班,溜去网吧打游戏,只是从来没有被抓到过。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心思,包括猜忌、虚荣、自负等等,现在想想,不过十来岁的我,就触犯过所有的“八宗罪”。
青少年没什么好歌颂的。传统文学作品都不喜欢写青少年。中国戏剧里有生旦净末丑,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一般都是老生,而小生不过是副角儿而已。影视作品里,也很少有大导演愿意刻画青少年——除非牵涉到爱情戏。就算难得有一两篇有关青少年的作品,也必须是歌颂的,是正面的,是积极向上的,是有启发性质的。那些小男孩小女孩的纠结,“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但是每个人都有过青春。只是我们都忘记了。《红楼梦》之所以百读不厌,因为他用细腻的笔调唤起了所有人对青春的回忆。就像《四百击》里最后的那一个镜头,安托尼看到了大海,脸上浮现出了只有少年才会有的表情——是希望,是无奈,是平静,是受伤。


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

又名:四百下 / 胡作非为 / The 400 Blows

上映日期:1959-05-04(戛纳电影节) / 1959-06-03(法国)片长:99分钟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克莱尔·莫里耶 阿尔贝·雷米 盖·德孔布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编剧: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Marcel Moussy

四百击的影评

Ciao
C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