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之前,对《老师·好》并不抱什么期待,看完之后,意外觉得挺好。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也大致能猜到它的套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试图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无论结果成败,他都成功改变了一拨学生的观念和人生轨迹。
类似电影有《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自由作家》等,2015年的电影《尼斯·疯狂的心》,也是此类电影的变种。
这类电影都在表达同一个观念:教育的核心不是应试,也不是教人学乖,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成就自己。
影片中的老师最后败得越狠,就越令人动容,也越能起到批判的效果。因为一个腐朽体制最害怕的,就是有反思精神的个体,老师的失败,只能证明他的强大以及体制的脆弱。

相比之下,《老师·好》不太一样。
于谦扮演的苗老师虽然也与众不同,但他并不是反体制的斗士,相反,他恰恰是这个体制的急先锋。
他治理下的三班,心无旁骛,从上到下只有一个目标:高考。
他不容许女生抹口红、涂指甲,不容许男生抽烟、迟到、顶撞,不容许一切有违应试目标的行为出现,他甚至直接喊出:“从今天开始,这个班只有一个规矩,它姓苗!”
看到这一连串情节,原本瘫在座位上的我,立马坐直了。
我意识到,这个老师和我从前看过的都不一样,我很纳闷电影要怎么拍下去。

苗老师被同学们戏称为“苗霸天”,是个说一不二的狠角色。
他心里很清楚,要想维持自己的绝对“统治”,有两件事要格外警惕:第一,个人不能挑战我;第二,众人别想左右我。
关于第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抓典型,把班里的刺头搞定,其他人就好说了。
于是第一堂课上,苗霸天盯上了洛小乙,他让这个不良少年以很没尊严的方式站在班门口喊“报告”,以此警告众人,臭来劲在我这儿不好使,没人能例外。
第二件事,苗霸天通过选班长,向众人宣告了自己不可置疑的地位。
他先借此打击了拍马屁的女生,后又无视大家的选择,自己指定了班长。那意思是说,你们套近乎没用,人多势众也没用,这个班最后还是我说了算。
就这样,苗霸天的绝对权威树立起来了。
他要这样的权威也不为别的,只是为贯彻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高考。

估计现在的学校里也很难见到这样的老师吧,哪怕大部分老师都认可应试教育的理念,也不见得有人像他这样从思想到行为都坚决贯彻。
与此同时呢,他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影片也展现了他温情的一面。比如帮身患重病的学生募捐,骑车送学生去医院探病,对后进学生不离不弃,以及无偿为穷困学生补习……
可是,他的温情并不泛滥,而是有着一道决绝的边界,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事威胁到“高考”这件事。
他的学生为了帮他找回自行车,花了几个晚自习的时间,结果自行车找到了,却换来他的破口大骂。
学生们想为他赢回荣誉,课余时间排练健美操,最终文艺奖杯拿回来了,他只默默看了两眼,并不为此感到开心。
就连无偿办补习班这件事,最初的念头,也是因为不想让自己最看好的学生浪费时间帮别人补习,才突然萌生的。
这个有着温婉名字“苗宛秋”的老师,就像一个良心未泯的暴君,在生活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个和蔼的好人,可一旦和“高考”二字沾上边,立马就变成一副凶恶的嘴脸。

为什么会这样?
影片最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原来在1965年,年轻的苗宛秋曾经考上过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不久,文革就爆发了,他也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取消了入学资格。
这是埋藏在他心里多年的一道伤疤,难以痊愈,并随着时间慢慢腐烂,流出烫人的脓水。
这伤疤折磨着他,每当看到赶上好时候却不知珍惜的年轻人,就会无比愤恨,伤口也愈发疼痛。
最终,在他温厚的另一面,恶魔已悄悄长成,而唤醒恶魔的咒语只有两个字:高考。
一提到“高考”,苗宛秋就会不自觉地恶魔上身。
那恶魔,正是文革的阴魂,是荒唐的历史在个人心里烙下的羞辱的刺青。

于是,苗宛秋的结局,也就不可能像其他影片中的老师一样,用自己的失败证明自己的胜利。他只可能在经历了自身的失败之后,又将这种失败生出的恶果毫不自知地传递给下一代。
因为,一段没有被妥善处理的历史,像瘟疫一样,会自动传播。
因为,一个人的恨意,会催生出报复性的补偿心理,使得恨无法消失的同时,还会滋生出更多的恨。
尽管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导演试图用毕业时刻告别的伤感,来消解掉批判的尖锐性和弥漫全片的悲情气氛。
可是,你还是能明显感觉到,苗宛秋这个人物的一生,已彻底灰败。
至于被不断叨念的金句“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而是遇见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温情的伪装。
那真的是他们最好的时光吗?
我深刻地怀疑这一点。
不信你看最后,当一切煽情的气氛都已备好,毕业照的位置留下了,同学们站好了,可苗宛秋却选择独自离开。
这种离开是带着悔意的,仿佛在说:哪怕那真的是最好的时光,哪怕学生们献上的是最诚挚的道别,我也不配留下。

如果没记错的话,苗宛秋第一次出现在镜头时,他正推着自行车走进校门。
自行车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代表着什么?
其实就代表着体制对个体的褒奖与绑架。
那自行车是苗宛秋获奖得来的,是一种荣誉,可荣誉背后形成的恶性循环却是,你要不断为这样的体制卖命。
哪怕你从前是受害者,只要你此刻进入了体制,就要为体制所用,甚至无意中成为施害者。
到了影片中,我们看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抗衡,基本是围绕自行车展开的。
自行车作为体制的一种代表,起初被学生破坏、拆散、高高挂起,可是最终,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发生了。
当苗宛秋丢了自行车之后,那些曾经与他势同水火的学生们,突然集体转身,与他休戚与共,竟自发去寻找自行车了。
没错,这就是这场教育的胜利。
苗宛秋——一个恩威并重的长者,当他威严站立于学生面前,对他们苦口婆心地讲述做人道理的时候,那些教诲已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作用。
它使得学生们从教育体制的对立面,悄悄移开,聚在老师的周围,决心为他的荣誉而战,投入到“高考”的大业之中。

这其中最悲剧的角色,就是安静。
她原本可以保送成为老师,却在苗宛秋的暗示下,为弥补他未能读北大的遗憾,一心要考上北大。
最终又是因为自行车,安静出了车祸,错过了考试。此后的两年又连考不中,最后她放弃高考,人生彻底改变。
这不仅是安静和苗宛秋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这出悲剧最悲情的部分,就是使得善良的人们承担本不必承担的负罪感。
影片最后的落点,是几十年后,年迈的苗宛秋再次找到安静,默默把当年没收的蝴蝶结,系在安静门前的树上。
那分明是一次忏悔,忏悔自己犯下的无心之错。
而那蝴蝶结象征的美好年华,已一去不返,再难追回。

不可否认,《老师·好》在制作上有不少糙的地方。
最后也难免要为老师洗白,落在一个相对温情、怀旧、春风化雨的结局。
但它想要完成的批判,都包裹在温情的外衣下悄悄实现了,而且还很锋利。
他用一个人的失败,追溯了一场更大的失败,这种反思力度,在近年来的国产片里也是少有的。
好希望每次走进电影院,都能收获这样意外的惊喜。
那天偶然看到一句话,说:生活是由微小的成功与巨大的失败构成的无尽合集。
我想,文艺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恰好也是巨大失败的痛楚与微小成功的喜悦的集合,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大实话。

老师·好(2019)

又名:我们最好的时光 /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首歌 / 老师好 / Song of Youth

上映日期:2019-03-22(中国大陆)片长:111分钟

主演:于谦 汤梦佳 王广源 秦鸣悦 徐子力 孙艺杨 徐紫茵 郝鹏飞 

导演:张栾 编剧:张栾 Luan Zhang/徐伟 Wei Xu

老师·好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