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决定认真写一下为什么喜欢这个综艺之前,我给在米未做PD的高中同学发了个微信,先是感谢她帮我联系,圆了我去看一次现场的梦想。然后,我说,我好羡慕你啊,在做很有意义的工作,感谢你和你的同事,还在为我们看什么,理解什么,思考什么而努力。
说起来觉得挺丢人的,本来这种真人秀节目是按照商业化的逻辑编排的,你知道它的套路就是让你产生共情,然后带来流量,关注和经济效益。但是,还是忍不住的被感动了,觉得自己特别的世俗,在这个特别快餐化,世俗化的背景里,被一档综艺节目感动,真的是说起来是一件我觉得挺丢人的事儿。
然后,就在想,为什么?每年都这么多比赛,选秀,真人秀。为什么乐队感动了我,当我们谈论我们喜欢乐队的夏天这档综艺的时候,我们究竟在喜欢什么?
我觉得第一点,是这个节目营造了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是那种常年走穴商演的流行歌手比起乐队来说不那么明显的一个特质。乐队们反而成了真人秀中非常真实的一类拍摄对象。这种真实也许来自于常年近距离的和现场观众接触,互动的结果。当然,也是摇滚乐所传递的态度,如果一个乐队不真实,那么它很难写出真正摇滚的东西。就像高晓松说刺猬,说她们身上那种老摇滚的劲儿,也是子健说的“我们玩的是emo”。即使跟乐队聊天,点评环节产生的互动,你都能感觉到那种真实。感觉这种坦然式的真诚,这种真实就在每个乐队的歌词里,快散了的刺猬说“摇旗呐喊的热情/携光阴渐远去/人世间悲喜烂剧/昼夜轮播不停。”彭磊神经质的唱出“现在我,有些倦了/.../所以我,开始变了”还有旅行团失恋版《氧气》,黑撒离别的《校花与流川枫》”他们是两个没毕业的学生/日子过得很苦/.../在新世界里,每天茫然四顾/想念被距离拉远,也被时间冲淡“,天啊,这些歌词,这些歌声,怎么会有人能这么真实的唱出来啊,他们在唱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啊,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啊,甚至他们自己在节目上就像一个周围的普通朋友。这样的真实,怎么能不打动人呢?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个叫《如晴天,似雨天》的烂电影,但它说”音乐就是一种语言,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 我真的在这个节目中感受到了,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九连真人的《莫欺少年穷》我一个字都听不懂,但是第一次听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身体的某一部分被唤醒了,那些念白,吉他,小号和他们俩此起彼伏的怪声,太震撼了,两个人也略带神经质的表演,太酷了。痛仰前奏吉他一出来《再见杰克》的时候,马上就泪目了啊,怎么世界上有这么有才华的乐队啊,满眼满耳都是高中毕业那年,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特别牛逼的看《在路上》的时候,想着留成像张亚东那样犹豫的长发,消瘦的身形,想着有一天开车去甘肃,有长河落日,一望无垠的黄土,在寂静炎热的戈壁滩上追逐日落。但《再见杰克》這歌,2008年,距今也已经11年了。
所以,就说到了最感慨又感人的部分,这个节目太鸡贼了,它一面让大家觉得,这些乐队平时都是普通人啊,但在台上怎么就发起了光呢?还有,这些老炮,都老了呀,怎么一唱歌,眼里都是少年啊!最牛逼的就是,每个人都在这个节目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多熟悉的歌,会有一看竟然已经10年20年了,最近好几个公众号都借着这个节目追忆了2000年,已经被聊的挺俗得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90年代的记忆,也许已经不是90年代了,张亚东说出那段结果,就是我们老了的时候,真的觉得太牛逼了,这些老炮们太牛逼了。因为我作为一个Gay的自我认同从小都挺好的,高中、大学也几乎是透明柜的状态。但,那会儿真的觉得一切都会好的,社群会越来越可见,社会会越来越宽容,每天都曾经认真憧憬未来。结果,就是我老了。毕业之后,自己来了新的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慢慢可以养活自己,可以决定和什么人做朋友,知道什么样的人会伤害自己而保持距离。慢慢学着不是改变其他人,而是让自己妥协。张亚东特别迷人气质也许就在于,他明明已经那么成功,那么优秀了,但他还是把自己放得那么低,他不怎么说话,也不怎么争辩,喜欢所有人的表演。但是,他还是在采访里说,他会自己在家里,关上所有的灯泪流满面啊。
话说回来,我觉得这个节目其实塑造了我想象中的“成长”,成长就是小的时候,每天都在期待憧憬,觉得什么时候自己就变成一个大人。但不知不觉,其实成长是很残酷很难过的一件事情,就像,我一直相信,白龙说“我们还会再见的”只是我们长大的过程里无数次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最后一面一样,千寻在她自己的幻觉里长大,以后再也回不到这场幻觉。而且,15年后,在东京写字楼里的千寻,也不会想起一个叫白龙的朋友。
只是,这个节目,帮我们记起了自己长大的时候,失去和改变的事情,唤醒了某个“夏天“的记忆,记起那些无数过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最后一面。
这节目挺燥的,这夏天挺热的,但是我哭了。

乐队的夏天 第一季(2019)

又名:The Big Band

主演:马东 吴青峰 张亚东 高晓松 乔杉 欧阳娜娜 大张伟 老狼  

导演:李楠楠 王雪 陈雨璇 

乐队的夏天 第一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