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让大家共情的是校园霸凌,高考冲刺。
而原著小说的那些对东野圭吾《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以及《告白》的融梗,其实是很让观众出戏的(其实,融梗和洗稿这样的词都是很可怜的,都是人们对高明的偷窃者一种无可奈何的抵抗)。
比如小北对陈念“退后十步,你明我暗”的保护,形式感十足,但仔细想想这种形式感很做作啊——始终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让观众信服小北保护陈念就必须她在明他在暗。除非他们早就想好了要杀人,在警察面前做互不相识的口供,就像《白夜行》中的亮司和雪穗那样。
东野圭吾写《白夜行》用了编年体,两位主角的纠葛可以追溯到十九年前。而《少年的你》故事不过就发生在高考前两个月,男女主角必须迅速相爱,爱到愿意帮对方顶罪的程度。于是不可能总不相见。电影中那么多同骑一辆机车的镜头,结果最后要证明小北和陈念认识,还是调的马路上各走一边的监控……
当尹昉饰演的警察煞有介事地要求把监控放大找人,我忍不住想:怎么?他们一起骑机车的路上就从来一个监控都没有啊?非得费这老鼻子劲。
魏莱的角色被塑造成天生的恶意,霸凌就是为了好玩,结果怎么说求陈念放过自己就去求了呢?
怕报警?之前不是已经进过警察局了?警察面前都还是理直气壮冷笑着的。这信念说崩塌就崩塌啊?作为反派的心理素质不行啊!可明明之前逼得女同学跳楼死了都还毫无悔意,继续霸凌陈念,陈念之后又再霸凌别人……怎么就突然害怕了?这害怕来得毫无缘由。
前后矛盾。
唯一的理由就是导演要她死。而且是要让陈念失手杀死她——必须失手,这样才能保证陈念角色的“干净”。导演也是不容易。
最后说到替罪,姑且不论电影中警察审讯和侦查的不专业,以及小小少年强大的抗压能力,在我国的电影中怎么可能出现成功逃脱法律制裁的罪犯呢?于是两个人折腾半天还是都入了狱……震撼感立刻减弱。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结局非常震撼。成年亮司和雪穗第一次同框,就是亮司死在了雪穗的面前。当警察问雪穗:“这个人是谁?”雪穗说:“我不知道。”
“只见雪穗正沿扶梯上楼,背影犹如白色的影子。
“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很难被其他国家翻拍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他是社会派推理。
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社会派”:“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推理小说的一种流派。该派作家大都把探索的情节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开,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反映了当时日本人民的心理……相比本格派的注重解谜,悬疑派的注重气氛,社会派推理则更注重的是对于人性的描绘与剖析,以及各种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硬是把故事移植到其他地方必然水土不服。
据说我国第一个看中东野圭吾小说的导演是张艺谋,看中的就是《嫌疑人X的献身》,但迟迟没有开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无法说服自己去相信会有一个中国人愿意为了邻居而顶罪“献身”,并且为此还杀了另一个陌生人……哪怕这个邻居美若天仙,哪怕他暗恋她,哪怕她无意中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在中国人看来,美归美,(大)爱归(大)爱,到底非亲非故的……命却只有一条。
日本作家太宰治一生都在忙着自杀,一次死不成就再自杀一次,直到把自己杀死(具体可以看我这篇[《太宰治:哀蚊悲秋》])。而中国作家余华的《活着》中,男主福贵经历了身边亲人一个个死去,只剩他和一头老牛作伴,他也还是要苦难地活着。
《嫌疑人X的献身》还是被苏有朋给拍了,该片豆瓣评分6.4——后面你会发现,这已经是我们本土化日本影视剧最高分了。
苏有朋在本土化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将原著中的自行车改成了公共单车,杀人凶器从暖桌电线改为吹风机线,“招牌便当”改为“招牌套餐”……只是日本人确实有去买便当的习惯,可是我们中国人会早上买套餐留到中午吃吗?早上去哪里买肥牛套餐?连肯德基早餐都知道因地制宜推出白粥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日本社会的那种冷漠,和我们的闹哄哄永远水火不容。日本人可能在家杀了人,邻居根本就不见得会过问,我们的小区里随便发生一点动静,呼啦啦围一堆人,马上整个街道就都知道了,有无数版本。
还有最后的下跪。日本人的礼节中下跪真的太自然了,但我们的膝盖大概只肯跪佛像吧。
导演为难了,男主为了女主顶了死罪,如此大恩,女主要不要跪?不跪不足以表达这份厚重,跪吧,总觉得怪怪的……
呈现出来的结果确实也怪怪的,当林心如饰演的女主流着眼泪跪下,仿佛眼前张鲁一饰演的不是一个数学家,而是皇上。
仿佛下一秒,林心如就要说出台词:“皇阿玛,千错万错都是紫薇的错,饶了小燕子吧!”
另一部我们本土化的东野圭吾电影是《解忧杂货店》,豆瓣评分5.0。主演是三字弟弟王俊凯。
大概影视圈的人这样想,我们不碰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了好不好?结果《解忧杂货店》就是东野圭吾的《读者》啊,是一本鸡汤故事大集合。东野圭吾放弃了他擅长的推理,写了几篇爱与和平的小故事串了起来。
讲述了一家街角的杂货店,你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于是徘徊于爱情和梦想间的少女;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的青年;面临家庭巨变的少年……都将困惑写信投进杂货店。而得到的回答也改变了他们一生。
作家止庵这样评价《解忧杂货店》:“这本书写出了人跟人之间有那么一点可以相信的地方,你相信我,所以你给我写信,我相信你,所以我给你回信,谁也没拿这个事当成一个玩笑。”
可问题也就在这里,如果这样写信的方式根本不能令人信服,看上去就像个玩笑,那一整部电影都无法成立。
我就问问你,你会在杂货店里买烟买酒买米买面买冰棍买酱油买榨菜……你会给杂货店老爷爷写信吗?
我相信面对人生困惑,可能会写信给笔友(这也是一个古早的词了),给同学,给好朋友……甚至会写信给报纸杂志的“知心姐姐”信箱,写信问连岳,但你不会往杂货店里投信的。
日本的杂货店会不会解忧我不清楚,但作家三浦紫苑写过《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系列,讲述的是两个男人开了一间为人排忧解难打杂帮忙的便利屋,但此便利屋并非我们以为买东西的便利店,其提供的服务有上门打扫,帮忙搬家,看护老人,帮你监测公交车到站准不准,帮你收留宠物、孩子……只要你有需要,他们就能做到。
这么一看,所谓的便利屋不就是我们的“好梦一日游”公司吗?我们有我们的《甲方乙方》,为啥还要改编他们的故事呢?
彼此杂货店、便利屋性质的不同造就的水土不服,终于在“深夜食堂”上翻了大船。
中国把日剧《深夜食堂》翻拍了电视剧和电影两个版本,分别在豆瓣的评分是2.8和5.1。
我们不是没有夜宵文化,我们只是没有《深夜食堂》的夜宵文化,我们有我们的《人生一串》啊!
在《深夜食堂》中,日本人主要是劳动了一天去喝酒的,配酒的菜一样就够了,于是老板很闲,客人无聊,自然就聊上了天,慢慢成了朋友,进而影响了对方的生活。
在《人生一串》里,我们去吃宵夜就是实诚地去吃宵夜,酒是用来配烤串的,老板忙得飞起,点单可能都嫌你慢,哪里有功夫跟你扯闲篇哦?
电影版《深夜食堂》中有个故事是魏晨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带着女友去深夜食堂,就点了一份蛋饼,还分着吃。
这我一个人都吃不饱啊!至少还要再来一碗馄饨,一份豆浆……
知道我们南京的出租车师傅夜宵都吃什么吗?全套皮肚面,而且必须是大份。
你说这样的改编怎么接地气?
电视剧《深夜食堂》中也是,黄磊演的老板给客人吴昕下了一碗方便面……怎么了?是家里没有热水吗?
这一集中吴昕的表演被认为浮夸至极。她自己也被观众批评到怀疑人生,还曾经在综艺节目中说着说着就哭起来,据说自此之后真的有很多戏不敢再找她演。
可在日剧中浮夸的演法有很多吧,比如《大叔的爱》(这部剧现在出第二部了!)中的田中圭,随时随地都有表情包可以截图。在日本,是有“颜艺”的说法的,“颜艺”这两个字本身就来自日语,人物极度扭曲的表情在他们的影视剧中并不违和,反而是萌属性之一。
这又是一种文化的不同。
黄磊还当导演翻拍过另一部日本电影,根据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改编的《麻烦家族》,豆瓣评分4.5。
黄磊这次的翻拍,被网友称之为“翻译”,因为他完全照搬山田洋次的故事。在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中,一开始就是桥爪功饰演的老头刚一退休,原本看似温柔恭顺逆来顺受的老婆就跟他提出了离婚……
这个情形是符合日本社会现实的。因为在日本,很多女性婚后是不工作的,她们就等着丈夫退休之后离婚。日本法律规定,只要双方达成协议或经过法院裁决,离婚后每人都可以得到一半的养老金领取权。辛苦多年忍辱负重的她们就可以分享丈夫的养老金了。日本还有个专有名词就叫“熟年离婚”。
还拍过相关的日剧《熟年离婚》,松坂庆子演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但这个原封不动搬到中国来,就毫无社会和人情的基础了,大家看得一头懵。
那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离婚呢?
等孩子考上大学啊!
夫妻感情不好,为了孩子撑一撑,不能影响孩子学习——中国孩子学习是头等大事,等到孩子一考上大学,赶紧离婚,一家三口,各奔前程。
《脱口秀大会》里思文就吐槽过这样的爸妈,约定了孩子高考后才能离婚,“仿佛离婚是庆祝高考的一个仪式。孩子考上清华啦,我们离婚吧!双喜临门。”
这种不带脑子的“翻译”(而且是直译都不是意译)式翻拍,比比皆是。
只要有一部日剧火了,我们不是研究它为什么火,关注了日本怎样的社会现象,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关注一下我们自己的人群,自己的现象?
不,我们选择直接拿过来就本土化。
结果呢?一部比一部扑得厉害。
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豆瓣评分8.6,中国版《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豆瓣评分4.5。
说实话,我没想到会有人敢翻拍这部日剧,因为男女主角的性格真的太日本了。男主是个自称“高等游民”的资深啃老族,为了在妈妈去世后找到另一个长期饭票,决定和极度理性的女主相亲……
《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男主是郭晓冬,你让他演一个为老家人民鞠躬尽瘁的“凤凰男”我信,演一个“啃老族”我绝对不信,他那一脸憨厚的样子,太不适合吃软饭了,哪怕是吃妈妈的软饭。
而且这部剧连“高等游民”这样的台词都照搬。日剧中,宅男男主这样评价自己是因为日语中真的有这个词,指在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经济压力,只靠读书过日子的人。他翻翻夏目漱石的《后来的事》,川端康成的《雪国》都能找到这样的人物,所以如此自称太顺理成章了。郭晓冬凭什么敢这样讲?
还照搬了女主的鸭子嘴卖萌,这又是一个日本的萌文化……生搬硬做,简直分分钟惊悚。
日剧《问题餐厅》豆瓣评分8.8,翻拍《问题餐厅》5.8。
这部日剧讲的是女主不满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公司对自己的羞辱,集合异装癖的男闺密、恐惧人类的社长千金、曾经打工时的伙伴、被前夫贬到一文不值的主妇、八面玲珑的心机女以及自视甚高的东大丧服女合作开餐厅。
结果这部讲述女权和LGBT平权的日剧被中国翻拍,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异装癖Gay密的角色改成暗恋女主的男下属……有意思吗?
日剧《求婚大作战》豆瓣评分8.8,翻拍的《求婚大作战》3.8。
《求婚大作战》是山下智久和长泽雅美的偶像剧,男女主角美美的谈情说爱就可以,不太用参与社会生活,按说翻拍问题不大吧,毕竟我们也是拍过《流星花园》的嘛。
结果,我们忘了我们的校园生活也是不一样的。
山下智久在剧中高中是棒球队的,棒球在日本确实普及度很高,日本高校每年都有甲子园比赛。所以这样的设置很合理。
但没想到我们连这个都要照搬!
编导们?你们中学时候打过篮球、踢过足球,打过排球,打过乒乓球,打过羽毛球……给你们把铅球也算上,我们什么时候棒球如此普及了?
当看到张艺兴戴着棒球帽,你的第一反应不是他技术有多好,而是他可能连规则都不懂。
原剧中还有少年们穿着和服参加花火祭,看烟花。
我们翻拍的方法是:那就让他们穿上汉服,看烟花!
说实话,我真的不明白我们为什么就这么执着于一次次翻拍日剧,屡败还屡战,屡战又屡败。
确实有很多优秀的日本影视剧影响过我们。从《追捕》(这部电影也被翻拍了,导演还是吴宇森,豆瓣评分4.5)开始,我们兴起了高仓健审美,开始“寻找男子汉”,一度影响了整个影视圈对男明星的审美。后来《东京爱情故事》也影响过一代人的爱情观,每个姑娘都想做深情又潇洒的赤名莉香……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因为不同而向往,并非因为相同而共情。
澎湃新闻当年写《问题餐厅》翻拍时,这样举例说:“日本是个极其推崇‘可爱’的国度,‘可爱’是流行文化对万事万物最高的评价,因而演员也在整个国家氛围的浸染下,潜移默化地表现出‘可爱’的一面。
“‘可爱’在中国并不具国民性,可怜的角色会因为身上的可恨之处而失去观众的同情。这不仅仅是改编和演绎上的问题,而是整体文化氛围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版权引进方考虑。”
不管是纯情到极致的《情书》,还是偷情至死的《失乐园》,亦或是后来《昼颜:工作日下午3点的恋人们》《贤者之爱》《卖房子的女人》《校对女孩河野悦子》《轮到你了》……和我们都是不同水土培植出来的产物,硬是移植,会死。
我们有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少年的你(2019)

又名: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 Better Days

上映日期:2019-10-25(中国大陆)片长:135分钟

主演:周冬雨 易烊千玺 尹昉 周也 吴越 黄觉 张艺凡 张耀 张歆 

导演:曾国祥 编剧:林咏琛 Lam Wing Sum/李媛 Yuan Li/许伊萌 Yimeng Xu

少年的你的影评

阿满
阿满 • 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