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波士顿市政厅》(City Hall)在体量上就吓退了不少人,275分钟的长度非常容易超出人类生理上的忍受能力,这也是为何当初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期间我没有去电影院观看此片;不过之后机缘巧合下需要参加一次圆桌,于是我分成数次,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部影片,也略后悔没有去影院,在有中文字幕的加持下先把握该片的全貌。尽管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的影片只在肥内电影课上看过一些片段,例如《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中导赏员讲解鲁本斯的《参孙和达丽拉》(Samson and Delilah),以手持摄影机和固定机位分别对应讲解这个概念与画作自身的恒常;再有粗略观看的《书源:纽约公共图书馆》(Ex Libris:New York Public Library),他们镜与镜之间的关系,素材组织的紧密有序,都在不同程度上协助我进入《波士顿市政厅》的世界。

历时:生成到累积

从影片要讨论的主题出发,即关于市政厅这个巨大机构,不难体察确实需要一定长度的时间去组织,毕竟城市问题错综复杂。因为怀斯曼惯常的习惯,镜头总给人一种稳定,无感情的感受,加上无旁白和无采访,镜头仿佛等待着事情的发生,但偶尔穿插的听众神情镜头和景别的变化总在提醒我们摄影机的存在以及人为的干预。

借着展现波士顿市政厅的职能范围,整体上构造出了段落与段落间的补充与呼应,看似是独立的单个问题,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似乎都处理得整整有条,不过到了影片快结束的部分,社区服务会议中,大麻商店的建设议题就呈现出极大的不同,按影片前面的逻辑,理论上会围绕大麻商店为中心积极解决,但这段伴随与会者的积极发言,一个问题延展出了更多的面向,一方面人们会担心商店的配套设施能否跟上,当然这也是相对温和的质问;另一方面,少数族裔会质疑这个新的就业区域能否多元化,于是议题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气氛也变得紧张;最后更有之后的警力分配是否合理被提问,和单纯从个人角度担心没有停车位将该如何,以及社区安全的隐忧都被一下子带出。敏感的观众不难发现,这段爆发的所有问题,基本都以其他形式在此前出现,因为影像序列的生成,累积与滚动,经历大段漫长时间的铺陈,才产生了如此强力的效果,当然这也是怀斯曼筛选拍摄素材和组织剪辑的功力所在,在这样的干预下,一部纪录片才得以拥有剧情片那样的起伏。

但是,导演对此到底作何态度?片里出现的垃圾碾压片段中,由小到大的垃圾被一一放进车尾碾压;加上影片最后可以看到砍树的镜头,首先在吊臂上砍下树枝,然后把大段小段的树木通通用机械粉碎,两部分都看似在有序地工作,实则却展露出直接与暴力的色彩,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市政厅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与其的相似性?这就要看观众如何去领会了。

提问:市民到市长

不容忽视的当然还有出镜率很高的市长马丁·沃尔什(Marty Walsh),在镜头前他展现的面貌都相对积极,因此当他缺席时,某些会议的进程似乎就不那么顺利了(就如上文提到的大麻商店段落),作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一部分,市长是重要的,但也有那么一些瞬间,影片对市长,对个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问与质疑。

在一军事博物馆中,举行着老兵纪念活动,开始的镜头是一连串的画作(多为战争主题),交代美国的起源历史;紧接着不同时期的退伍军人讲述自己的经历,由讲述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开始,到越南战争,然后以一战与二战作结(这里在呼应画作的历史次序);最后市长也发表了自己的讲话,但取景方向与前面几名的发言人有所不同,我们还能在画面后景看到出口的标识,一个红色的“EXIT“,此时市长以其戒酒的经历去回应刚刚老兵们的发言。

这个场域非常复杂,作为军事博物馆,自有反战,反省的色彩,里面的退休老兵在讲述过去,穿插着那些旧日的军备与照片,好像在不断提醒我们牺牲者缺席的在场,但到底谁才真正有资格讲述战争的残酷,是这些幸存者吗?据网上的一些访谈,此片的素材长达110小时,但为何在市长发言时偏偏选了此角度,或者说为何这样编排发言的次序,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况且刚刚提及的警示色出现的出口标记其实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早在沃尔什呼吁社区老人积极沟通致电时就出现过,取景的对比具象了他们理解社会运作方式的不同,红色的”EXIT“可能意味着此路不通?无论如何,影片都透过镜头内的元素以及素材编排的去展现种种关于场域与个体的双重性,不发一言地提出了他的问题,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观众。

穿插:此地到彼地

除了发生在室内的事件那些穿插于段落间的空镜同样值得留意。在视觉上,调剂了大段室内会议影像的沉闷,同时简单地对波士顿的城市风貌进行了速写;但更重要的是,他承担着说明的功能,就像网络地图的实时街景功能一样,似乎在指引方向,带着观众从此地到彼地,远离一个地方,再靠近一个地方,进入其中发现新的事件。有时,某些地点会多次返回,如市政厅和警察局,但随着昼夜变化或者取景的差异,以及时而以镜像出现,时而隐匿在阴影中的建筑物,都降低了对相同物质的辨析度(就像那些因为视点不同而发生偏移的观点),或许这就是这些镜头暗含的另一层要义。

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波士顿市政公园的温室中绿意盎然,也有专人在负责管理这些绿植,但紧接的却是室外萧瑟的情景,无人看顾的用地以及光秃秃的树木;之后镜头指引我们来到了市长经济发展办公室,这里正讨论着城市承包方面的问题,一些少数族裔正争取成为总承包商而不是二三级承包商。这两段由空镜连接的段落就显得非常有意思,在室内讨论的人们无疑已经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生活在某种程度的温室中,继续争取更多,但室外的那些呢?二三级承包商之下的人呢?这些片段总是那么适时地停止,把我们引入更多的问题中,也对上文“提问“产生呼应,对于永续的问题,人们将要如何面对。

影片最后,市长从镜头的左下角离场,波士顿天空与海水呈现出此前还没见过的紫色调(夜晚将要来临),黑幕出现后,311热线电话声再次响起。就这样,《波士顿市政厅》最终再次回到他内在的循环之中,如同那些需面对的问题,即使如网状般纠缠不清,还会不断延展,但终归是需要逐个试着去解决的。这个被称之为市政厅的庞大机构,那建筑意义上的外观仅是他的象征,只有成为城市循环的一部分才得以展露他的意义。


波士顿市政厅City Hall(2020)

又名:Boston City Hall

上映日期:2020-09-08(威尼斯电影节) / 2020-09-14(多伦多电影节)片长:27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