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的孩子是“不知道后果的人”,大人都喜欢风间那样聪明的、礼貌的、会讨好大人的孩子,但那其实与“孩子”相去甚远,风间跟大人在一起时真的不太像孩子,而像“预备的大人”,就是我们说的“早熟”。

反而阿呆的笨,小新的坏,正男的弱,才是孩子,孩子就是能肆无忌惮地笨、坏、弱,不去考虑后果。其实大人也笨也坏也弱,但是环境要求大人要自觉地把这些隐藏起来,不然就要承担不隐藏的后果。长大,就是不断经历后果,学习后果的过程。

《蜡笔小新》很懂儿童心理,反观那些塑造“好孩子”的作品,并不真的在表现孩子,而是在表现“小大人”,表现成人逻辑和视野下的孩子,是成人国度对孩子国度的殖民。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小新而不喜欢风间?为什么《蜡笔小新》里,小新是主角,而懂事听话乖巧的风间看起来却不讨喜,像个“反角”?因为《蜡笔小新》的观念就是孩子的观念,作品是在捍卫孩子国度的。在那里,整个大人世界都是反角,风间是打入孩子群体的大人世界的代言和投射,于是我们的观感会觉得他虚伪、着相、钻营(所以《蜡笔小新》里有种经典桥段就是风间一直在装,小新则一直在拆台,最后风间被小新这种对内心的真诚打动而悦纳自我)。这颇似贾宝玉看薛宝钗的感觉,所以你大概也可以这么评价风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小朋友,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禄蠹之流,双叶幼稚园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不过这么说一个小朋友似乎有些刻薄,风间也只不过是一个过早知道后果的小朋友罢了,他过早的知道了乖巧能得到奖励,顽皮则会被惩罚。因为他有一个看似完美而本质上却相当“大人”的刻板的妈妈,他过早的感受到了那种“人根本无法做自己”的残酷。

可小新的妈妈美伢就有意思了,她虽然也会为小新的顽皮生气,但大人那种盛气凌人的说教味不浓,更像朋友伙伴之间平等的对话、斗气、争吵和打闹。美伢有时也很跳脱,也贪玩,也不着调,也会跟着小新胡闹,她的身份让她当妈妈,但她的人格让她也很会当孩子,不时会不自觉暴露出来,正是因为美伢其实也有童心,也单纯,才能养出小新这样的孩子——有时你甚至会觉得就是她姿态上的那种隐隐放任才让小新的自我如此强大。

实则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理想状态下幼儿园宣传片里那种接受教育的孩子,更多时候,孩子是讨厌的、“笨的”、顽皮的、奇怪的、无法理解的、令大人尴尬和没面子的,总之,是“蜡笔小新式”的,蜡笔小新的一些想法观念是成人的,但他的行为方式的确是孩童的,蜡笔小新是另一种真实,无法留在大人美好回忆里的儿童真实。判断父母会不会教育,不是看他们在孩子状态好时会怎么教育,而是看他们在孩子无法抑止的被成人世界厌烦的本我发生时会怎么教育。

而话说回来,正如宝钗反而能在世俗中过得更好一般,风间这种孩子的幸运就在于,人们抽离出现实去看虚构的动画片时,能借着小新偷偷地叛逆规则,释放内心的压抑,能放纵自我不拘一格地去喜欢小新,但如果实际上是自己的孩子,他们还是更愿意养育风间这样的孩子。


蜡笔小新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1992)

又名:Kureyon Shin-chan

主演:矢岛晶子 小林由美子 楢桥美纪 藤原启治 森川智之 兴梠里美 

导演:本乡满 高桥涉 原惠一 水岛努 武藤裕治 编剧:臼井仪人 Yoshito Usui

蜡笔小新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