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不思凡导演的动画电影《大护法》横空出世。不但延续了每年暑期动画电影的强劲势头,且其立意与思想性堪称一绝,我非常欣赏。因此暌违多年,号称《大护法》同系列的《妙先生》登上银幕,我自然要一睹为快。

可惜《妙先生》虽也有巧妙处,但总体失了《大护法》成功的真意,沦为一部欲言又止、隔靴搔痒的电影。将其与《大护法》相比,更让人想一吐为快。

应该说,《妙先生》的立意设计还是颇费心思,可惜编剧用意完全错误。我知道这是基于不思凡的一部短片改的,我并未看过。但我相信作品完成后,读者就有解读之权。故下文全凭自身理解,也有大量剧透。先谈我对《妙先生》的立意解读,再说为何我认为其拍得“一点儿也不好”。

《妙先生》的故事并不复杂,结合插叙,基本能梳理出一条完整的故事线。

首先,在电影的世界观设定里,存在一种交易关系。上层阶级喜爱一款叫“冰纨玉”的莲蓬状宝物,其只生长于雨雾镇的白镜河,须下水徒手采摘。采摘者极易感染一种叫“苦寒症”的病痛,因此他们需要一款“火蝉”的蝉蜕,而此物产于昆吾村的老林。因上层阶级大量需要冰纨玉,使愈多人患上苦寒症,从而需要更多火蝉蜕。最终火蝉蜕数量减少而价格高企,一只能换一个人的足月口粮,促使昆吾村更多人丢荒田地去捕火蝉蜕。

其次,一款叫“彼岸花”的特殊生物不断蔓延。其孢子足以勾引人心的恶念与贪欲,未成熟则呈红色,成熟则呈金色,且能寄宿于善良之人体内。彼岸花大部分情况下肉眼不可见,故须仔细寻找善良之人,再以合适办法除去彼岸花,但只要除去宿主就会死。

最后,数年前探索大地奥秘的“寻迹人”老梁的徒弟“笑人”想入千佛洞探寻机密,却被大地的怒火沾染变为鬼魅。同为寻迹人的丁果也想入千佛洞,偶遇老梁得知笑人情况,本欲除去笑人,却不敌而死。死后遁入空冥,号称“大地管理者”的妙先生使之复生,并告知除去彼岸花的办法是让宿主自愿接受死亡,方可取出。当集齐十二朵金色彼岸花,则可与昆仑剑一起打开千佛洞的密道,探寻真相。

数年后,老梁与丁果搭档寻找彼岸花宿主。但因民间传说吞下彼岸花则可实现任何愿望,故即便能以妙先生的办法取出彼岸花,也会有人抢着吞食,从而化成巨硕的肥鸭。丁果他们集齐十一朵金色彼岸花,在寻找第十二朵的路上,遇到一位赶鸭人,其后又遇到一位名叫殷凤的少女。赶鸭人似乎只想随后捡漏,而殷凤则相信杀了宿主才是解决彼岸花问题的好办法,为此丁果还与之产生争斗。两人误放走一位宿主“萧笃”,又追进另一位女宿主,丁果展示了用自己的办法取出彼岸花(让宿主甘心接受死亡),说服了殷凤这是更好的办法。他们最终集齐十二朵金花和昆仑剑,进入千佛洞深处。

深处原来有大批未成熟的红色彼岸花,也不见妙先生身影。但丁果三人发现,火蝉能吞食彼岸花孢子,正是彼岸花的最佳解法。孰料此时一直尾随的赶鸭人下毒手,原来其正是已入魔的笑人。笑人希望借彼岸花引出世人恶念,使之消亡,只留下善良的宿主在世间生存,故欲把彼岸花花苞引向世间。三人与笑人打斗,不敌。此时尾随的宿主萧笃发现笑人怕自己,便怀疑笑人害怕金色彼岸花。最终说服丁果,让其近身困住笑人时,丁果施法取出彼岸花,让萧笃与笑人同归于尽。

故事成色如何暂且不论,我们只探讨整部电影的立意。

剔除剧情的繁杂,电影实则给出了两组有趣的关系。

一组是火蝉蜕和冰纨玉,前者可治疗采摘后者而得的苦寒症。对冰纨玉的需求纯粹来自上层阶级的赏玩,却引发底层民众的生活失序。

另一组是彼岸花的红花与金花,以及笑人在里面的角色。实则片中似乎没有介绍红花是未成熟的彼岸花,而笑人被大地怨气感染入魔,又亲近红花,最终被金花消灭。会让人以为红花更代表恶,而金花反而有良善之意,毕竟其宿主须有较高品德。所谓成熟未成熟的划分,是我映后看了官方的周边百科发现的。而片中有一位女宿主,她本与夫君青梅竹马,当年也算恩义有加。孰料夫君沾染赌瘾,屡屡逼迫其典当首饰不说,还让她卖身。女宿主不断隐忍,也算良善,但丁果揭露真相。其夫信誓旦旦说最后一次,让她卖掉最后的嫁妆来还赌债,从此再也不赌,重新生活。丁果却告知,丈夫已把她卖给赌坊,骗了嫁妆后远走高飞,根本无所谓戒赌新生,还给她看了卖身契。女宿主横生怨念,全镇遍布红花。最后是丁果勉力劝说,让其恢复心智,才最终取出金花。由此可见,金华红花不仅是成熟未成熟之别,应也有善恶之喻。

明确这两组关系后,我们再看重要因素的关联。

彼岸花或许本就在世间,只因火蝉吞食孢子,维持平衡而不至爆发。但因上层阶级钟爱冰纨玉,才引发乱象。实则世间红花罕见,金花必有善良之人为宿主,而金花存在更勾引众人恶念。注意,成熟彼岸花只是勾引和激发了恶念,并非创造恶念。即人心本有恶念,彼岸花是催化剂和放大器而已。若宿主死去或离开,则可减轻状况。萧笃离开本村,事后告知确实人们变得好了些。然而解决彼岸花问题要靠火蝉,只是火蝉只能维持平衡,不能解决恶贯满盈时的状况。红花遍布,大地怨气化生,这些最后还是靠金花解决。

至此,我们基本可梳理出本片的隐喻映照。

冰纨玉与火蝉代表一种平衡,无论是经济意义的、生产关系上的平衡,而是更广阔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平衡,总之是一种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 —— 无论是怎么被打破的,是否指向上层阶级都好—— 就会产生问题,不管是什么问题。

人的恶念不由彼岸花产生,但彼岸花催生了他们的恶念。即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人们虽也有恶念,但恶念不会爆发、不会不可收拾。一旦失衡,人们的恶念就会迅速膨胀。

金色彼岸花虽是彼岸花的成熟体,但其寄宿于善良之人体内,且最终能击败大地怨气的化身。可见彼岸花虽可刺激人的恶念,但其本身很可能并非恶的化身。官方的周边百科没有提到这些属性,但通过影片内容可以合理推出。何况百科没有提及,很可能是代表电影里的人们对彼岸花的认知尚有不足,也不违背周边百科的趣味用意。

以此看来,片中多次提及的“杀好人救坏人”的道德难题,反而成了一种浮于表面的噱头。真正的隐喻,比这别扭的选择有意思多了。

失衡会导致“彼岸花”的出现,它与良善品质紧密相连,却反而激发人心恶意。殷凤认为,灭掉“彼岸花”就能恢复常态,实则无用,因失衡未复位。笑人认为既然人心有恶意,那就全都该死,实则也无用,因为善良之人很可能先于恶人而被消灭,最后所有人都完蛋。丁果也认为要灭掉“彼岸花”,只是他其实不知道最后要怎么办,他试图集齐宝物后开启千佛洞来探寻最终方案。

面对失衡,三人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拯救世界”。即便笑人自己看来,他应该也是在创造一个“美丽新世界”。结果最终发现,笑人的方式走火入魔不说,丁果和殷凤的方式都是既对又不对的。“彼岸花”固然要消灭,但不是粗暴的肉体消灭就行。解决失衡引发的恶意泛滥要靠彼岸花(最起码是其宿主)的善良本质,而让彼岸花不出现的最好办法是恢复平衡,让大量火蝉吞食孢子。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待到天寒地冻,才知道松柏不会凋谢。疾风知劲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也反过来说明,不要轻易考验人性,一个和谐的社会才有和谐的大众。否则一经考验,种种罗生门就会上演。

平衡和谐的社会里,人纵有恶念也不轻易激发。一旦失衡,人的恶念在刺激下反而愈发突显。因彼岸花能激发恶念,故我们都将其视作恶之花。实则彼岸花除了吞食会变成鸭子以外,本身不见得有毒性。因而彼岸花能激发恶念,不代表彼岸花本身就是恶的。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里,善良反而更刺激更突显恶意,不也很自然么。

如同纳粹肆虐,许多人向沦陷者伸出援手,但其中不乏相互攻讦,出卖彼此。文革疯狂年代,有人以善意面向世人,换来的恐怕也有不少尔虞我诈的机关算尽。电影里有两个路人谈及一位义诊老人的死,发出放肆的嘲弄,认为现在还有人义诊简直不可理喻。而那位老者正是彼岸花的宿主,被殷凤痛下杀手而已。善良之人的牺牲往往映照出人性的丑陋,影片伊始的宿主孝文的遭遇,自愿死去取出金花却被养父吞食,也可见一斑。

那是否就该任由庸众自生自灭,让他们咎由自取?若这么想,再偏激一点就是笑人的思路。或取得温和些,让“彼岸花”远离庸众,也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会面临丁果和殷凤的煎熬之问,难道要“杀好人救坏人”么?

所以影片否认了这些思路,给出了最终回答 ——恢复平衡才最重要,只有火蝉才能让彼岸花不盛开。

或许有人会质疑,如果彼岸花并不代表恶,那恢复平衡进入正常社会后,难道我们就不该提倡善了?这不是不提倡善,而是我们不必追求“善的显形”。

老子有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谓“善的显形”,往往意味着“恶的降临”。彼岸花不产生恶,也不产生善。它们只是寻找善良之人为宿主,这些人即便没有彼岸花,本身也是善良之人。所以彼岸花不是善或恶的本体,它代表的是“善的显形”与“恶的镜鉴”。

当然,老子这个观点是否可讨论,那是另一个问题。此处也不是阐明我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我只是引用老子的话来解读作品。

然而“平衡”只能回答“常态”下关于彼岸花的问题,不能回答如何解决已经崩坏的世界中“开满彼岸花”的问题。换言之,我们可以说一个社会要和谐,人才不容易有恶念。但我们更要回答,如果人们经历了疯狂的年代,该如何走出历史的困局。

影片也给出了答案,靠彼岸花,即“善的显形”。

这一点很好理解,修复人心固然靠制度,但也要靠真正的善良与慈爱。一如走出种族歧视阴影的南非,固然需要稳健的国家发展与制度保障,但也要“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追求真相不是为了翻旧账,是为了和解。但没有真相的和解,也不是真正稳固的和解。而当真正的和解到来时,南非才能最终走出历史的阴影。

任何一个后威权、后冲突、后战争的社会都如此,所谓“转型正义”,尽在其中。

以此观之,《妙先生》的立意早已超过原本的动画短片,其价值高远也让人称赞。我并不怀疑他们能有这样的立意,皆因《大护法》的立意也很高远,作为精神续作有此高度乃题中之义。只可惜整部电影在编剧中完全不得其法,毁了一切。

要说《妙先生》的失败,首先要说《大护法》的成功。

两部影片都源于不思凡的创作,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不思凡善用隐喻,加之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才造就如此独特的观影体验。我们皆知小说有以情节为重,也有以人物为重,电影剧本亦然。不思凡的隐喻与其说多在情节上,不如说多在元素上。既然如此,侧重人物或所谓“设定”的剧本,实则才更适合。

《大护法》当然不是没有剧情,但其剧情实则并不那么重要,往往是用意展现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如大护法来到花生镇很偶然,不过是寻找太子路上的一次探访。只不过真的找到了太子,又因太子在此结识了几位朋友(最主要的是花生人小姜),才引得大护法停留。某种意义上,该片故事比较短小,舞台简单,并不那么有“完整度”。

反观《妙先生》,且不说片名里的“妙先生”根本没出场几次的问题了,或许因编剧是金光布袋戏出身,整体故事显得工整而匠气。丁果片中总共找到三位宿主,一位孝文用来展现彼岸花的基本情况,一位萧笃用来埋伏笔,还有一位女宿主用来说服殷凤、展现更多彼岸花的特性、以及顺便取了最后一朵彼岸花。随后是去雨雾镇解释冰纨玉和火蝉蜕的关系,取走昆仑剑。最后到千佛洞,揭示一切谜底,再正反派大战,结束。

《大护法》和《妙先生》都是充满隐喻的电影,既然如此,其必然“说教”。但说教也有说教的方法,用元素的展现使观众领悟,比编一个没什么意义的故事、甚至还要通过直白台词说教,要更好。

《大护法》里太子只是一条引线,重点是“花生人的秘密”。他们为什么会“长蘑菇”,为何“长蘑菇”就会被处决,处决后花生镇的统治者欧阳吉安能获得什么,环环相扣。同时,一直以为自己在“处理动物”的庖卯,欲有“从龙之功”的欧阳吉安的孙子小鸣,还有非常特殊的花生人小姜,都各有特色。到最后发现“长蘑菇”其实是生长成熟,而非病变。长出眼和嘴也不是坏事,只是不利于欧阳吉安的统治。处决后掏出花生人脑中的核心又是什么,为何小姜的与别人不同。凡此种种,足以让人惊叹不思凡的巧思。且解读空间很大,立意又深,自然值得反复品味。

反观《妙先生》,人物都非常单薄。冰纨玉与火蝉蜕的关系,火蝉与彼岸花的关系,彼岸花与宿主和庸众的关系,这才是影片的重点。然而情节设计根本不是为展现这些重点服务,只是套了一个老土的故事,所以我说充满匠气。

在《大护法》里,哪怕庖卯那么一个小配角,都让人印象极深。他思想单纯,一心把自己视作庖丁的后人,又自称“卯卯”,实在单纯可爱。他被欧阳吉安所骗,受安排解剖运过来的花生人尸体。他不当他们是人,还以为能苦练刀法,早日光耀门楣。直到他知道自己解剖的竟然跟自己一样也是人,只是看上去有些区别而已,自己成了一个变相的帮凶。他杀小姜、欲杀太子、被斩、再自刺挑心,短短几分钟的多面性让人惊叹。若将欧阳吉安视作不让治下人民“成长”的独裁者,庖卯是单纯的“执行者”的话,那庖卯这些言行就有非常多玩味处。他如何被利用、如何恼羞成怒、如何天良不泯、如何了断凡尘重拾自尊,非常值得探究。

所以《妙先生》失败,说好听点是探索的新路不成功,说不好听点是根子上就败了。借用村上春树的话,小说创作是捕捉生活的真相,再披上一层外衣。隐喻创作更是如此,那如果情节关切的隐喻不多,那就只管展现各类元素,再任由其互动即可。对各类颇具深意的元素弃若敝履,反而用来妆点一个俗套的故事,可谓本末倒置,买椟还珠。

真要设计情节,围绕那三个关系设计即可,情节的目的应是把三个关系讲透。除此之外加点这样那样的调料,足以呈上一盘好菜。

不过我也不多苛责编剧,皆因不思凡原本的短片可能根本不是这个立意。我没看过作品,但扫了一眼似乎主要讲丁果和笑人的对决。也是一种何去何从式的选择,没有我解读得那么深。不过还是那句话,作品创作后读者也能享有解读权,何况本身就是一部刻意模糊部分元素的隐喻创作。

我对《大护法》的解读,是探讨仇恨的问题,也涉及“转型正义”,对《妙先生》的探讨也有此类关联。这或许是我的过度解读,但也不妨认为不思凡的思考一以贯之。只是《大护法》粗糙而带克制的诗意,《妙先生》有种想向商业故事片靠拢,却步履蹒跚的尴尬。《大护法》珠玉在前,《妙先生》差评不少也很自然了。

只是可惜了这么一个漂亮的设计,若主创团队真能以我期待的方式呈现《妙先生》,则不思凡的“动画宇宙”足以令人期待。而今新作折戟,只能盼望传闻中的《大护法2》能扳回一城了。


妙先生(2020)

又名:Mr. Miao

上映日期:2020-07-31(中国大陆)片长:89分钟

主演:小连杀 宝木中阳 

导演:李凌霄 编剧:三弦 Xian San

妙先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