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3-11

耶尔玛:耶尔玛究竟想要什么

带着四个月的身孕看这个戏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转场时轰鸣的音乐,以及最后两场近乎癫狂的戏,引起了强烈的生理不适感。就这样带着隐隐抽痛的子宫和胀满的膀胱离开影院,连厕所都懒得去,只想快一点回家里紧紧抱住我那个15个月的小男孩。
在有孩子之前很多事情我是不明白的。比如我绝不会明白不能生育为何让她走向歇斯底里,没有孩子的人生一样可以很精彩啊,甚至更轻松、更自由不是吗?不能生就不能生呗,为什么一定要生孩子呢?的确没有必须要生孩子的理由,但是却有一种需求,只有一个孩子能让其得到满足。那种毫无芥蒂的亲密、全然的信赖和托付、一点一滴的给予与得到,父母给不了、伴侣给不了,只有生一个孩子。用一个孩子来圆满自己的人生,填补自己的空洞,充实自己的婚姻,这样的想法不是很自私吗?的确是。可是谁说抱着这样的初衷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父母?我们需要孩子,正如孩子需要我们一样,都是出于自私的目的吧。除非你从不曾正视自己内心无法消除的孤独,也从不曾对婚姻感到清醒后的失望。
当耶尔玛第一次向丈夫诉说改变主意想要生孩子的理由,她看起来并不是很确定,只是说也许以后会感到遗憾。她不知道的是,她的心里有一个空洞正在往外嗖嗖的冒着凉风。她会在意丈夫在做爱时将她想象成“另一个她”,这在她丈夫的眼里完全不是一个问题,其实理智上她也知道这不该构成一个问题。但是她说她只想和丈夫做爱,甚至在工作时都充满渴望。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母亲那里,从未得到过一个真诚的拥抱。在意自己在前男友眼中变了没有,努力想找到一丝对方难忘旧情的痕迹。这些线索解释了她对情感的渴求,并不等同于任何一个人。于是当她想象出一个小男孩,害羞的把脸埋在她的大腿后面,这样的渴求似乎得到了抚慰。她明白只有这样一种方式可以给她真正的抚慰。
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但可以要也可以不要,那就不叫真正的想要。真正的想要才会带给人痛苦,求而不得的痛苦,只有拼命追求过的人才会懂。这样的痛苦似乎永远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比如说是不是因为我或他还不够努力?为什么别人都可以我却不可以?也许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也许换一个人试试就会成功?我无法想象,每个月都要排一次卵,每个月都要燃起一次希望,同时经历一次失望。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怎么能受得了?她就这样一步步将自己推到了悬崖边,回顾身后早已找不到退路,只有纵身一跃才能摆脱日复一日的痛苦。毁了自己,也毁了婚姻。
其实她丈夫已经做的算是很不错了,起码真的有在配合,甚至承受12次试管失败导致的破产。然而爱她,却不曾真正懂得她的需求,爱她,却不爱她残缺的部分,爱她,却无法与她共同期待、共同受伤。这样看来真不知该为谁感到遗憾,是那个口口声声说爱的人,还是那个看起来一直被爱着的人。
我真的不懂中产阶级中年危机女性主义blabla,也不能从剧作和演出的角度作出什么客观冷静的分析。只是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有了些许感同身受的痛和怜惜。最后想说好庆幸我能怀孕,可以拥有两个属于我的治愈系萌物。尽管我知道孩子会长大、会离开,我们也会老,会释然。最后留下的只有彼此陪伴的一段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里所有辛酸、甜蜜的回忆。这样就够了。

耶尔玛National Theatre Live: Yerma(2017)

上映日期:2017-08-31(英国)

主演:比莉·派佩 Maureen Beattie 布伦丹·考威尔  

导演:西蒙·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