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将科幻片引领进“工业光魔”时代,历经80年代的兴盛与洗礼,90年代科幻片的制作和特效水平又提升一个量级。然而,也是从90年代开始,一些较为小众风格或者说非大片形式的另类科幻片如《十二猴子》、《戛塔尔》、《移魂都市》和《楚门的世界》相继出现。这些影片之所以有别于主流科幻片,除了场面和特效有差异外,人物设置和叙事手法也会略有不同,然而在主题表达上仍有着若隐若现的相同之处。

很多科幻片都会在影片中投射出对未来技术的不安,将科技社会视为“恶托邦”社会,这种恐惧来源于最早的科幻小说《弗坦肯斯坦》。

《十二猴子》表面讲述的是詹姆斯从2035年被派到了1996年,找到导致人类离开地球地表的病毒释放的组织“十二猴子”,实际上叙述的是历史和未来处在无尽循环,有关于宿命的悲剧性。

历史恰恰是来自未来的詹姆斯所缔造,而来自未来的科学家是这出历史大戏的“保险者”,她坐在即将释放病毒的研究员身边,确保病毒一定会被释放,这是导演和观众开得一个极具讽刺的玩笑,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未来的技术正是促使今日毁灭的原点。

在涉及时空旅行的科幻片中,比如《星际穿越》《终结者》等等,都会有一个悖论,即穿越者回到了自己母亲出身前的年代,把外祖母杀死了,那么这个穿越者是否还会存在?关于这个悖论有两个出路,一个是平行宇宙理论(比如《终结者》《蝴蝶效应》《回到未来》),另一个则是无法干预定律。显然,《十二猴子》遵循的是后者的逻辑,詹姆斯只是历史必然发生的牺牲者。最新的将这条无法干预定律运用到极致的电影应该是《前目的地》。

导演特别厉害的地方在于,电影中用了很多疯子、精神病的言论,甚至主人公詹姆斯一度怀疑自己穿越时空的景象其实是自己的精神分裂幻想,导致观众也会感到迷茫,詹姆斯所处的时空到底哪个是真实那个是虚构,直到詹姆斯的心理医生凯瑟琳通过詹姆斯身上取出一战时期的子弹以及说出小孩子是躲在谷仓中这两点,肯定了时空穿越这事情确有根据。

为何选择凯瑟琳这个人物相信时空穿越这个事实并成为了缔造人类毁灭历史的帮凶呢?这就要说到凯瑟琳在演讲中提到的卡珊卓情结。卡珊卓是特洛伊的女预言家。据说卡珊卓的力量来源是因为有一天真理之神阿波罗看见了卡珊卓,便爱上了她,阿波罗赐予她预知未来的能力,卡珊卓却拒绝了阿波罗的示爱,恼羞成怒的阿波罗对她下了一个诅咒,让别人永远不相信她所说的话,因此注定她永远知道真相却无力阻止悲惨的事情发生。她是特洛伊的人,她预言若是将木马迎进城内,特洛伊城必遭毁灭,却无人相信,特洛伊就这样灭亡了。

没有预见性的人是无能的,过早预见的人是无奈的。趋势,不能逆转,不能违背,不能人为的促进,只能静静的看着它。因而,有预见性的人往往要承受精神上巨大的孤独。沉默、压抑、忍受是痛苦的;诉说、呼唤、改变往往是无效的——詹姆斯在第一次回到1990年时候,被当作疯子关进了精神病院;凯瑟琳拨通了号码,自以为告诉了未来人病毒的发源地,却没想到这一切成为了未来詹姆斯寻找的线索来源——未来是不可改变的。

众多的干扰人物和错乱的台词,加上循环式的勾连叙事,让这部电影一度成为最难理解的10部电影之一。影片以小男孩(年轻时的詹姆斯)的蓝眼睛开始,结尾依然落回他的蓝眼睛,这意味着人类只能用眼睛凝视历史的发生,而这似乎也给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整个故事其实都是詹姆斯的幻想——凝视理论,最先出现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拉康进一步发展为主体的分裂(观看与凝视:主体在看的同时被缺席的客体凝视,进而在回望的凝视中构建新的主体),成为了人们瓦解/解构视觉中心主义/现代性的方式,所见不一定是真实。

影片还有很多读解的可能,潮湿、肮脏、混乱的环境,带有颓废的气质和质疑着世界本质的虚无主义。这也符合创作者处于世纪之交的迷思状态,是为90年代另类经典之作。

十二猴子Twelve Monkeys(1995)

又名:未来总动员(台) / 12猴子 / 十二猴子军 / 十二只猴子

上映日期:1995-12-08(纽约首映) / 1996-01-05(美国)片长:129分钟

主演:布鲁斯·威利斯 玛德琳·斯托 布拉德·皮特 克里斯托弗·普卢 

导演:特瑞·吉列姆 编剧:大卫·韦伯·皮普尔斯 David Webb Peoples/Janet Peoples/克里斯·马克 Chris Marker

十二猴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