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十段生命的共振》(ten on ten)是阿巴斯讲述自己拍摄剧情片《十段生命的律动》(ten)的一些的情形,顺带讲了一些他的拍电影理念的纪录片。说白了,就是ten的花絮纪录片。不过不少人把这两部译名和海报风格很接近的片子彼此搞混了。

二、形式
《ten》是一部形式很讲究的电影,一部数码摄像机,一辆车就把所有的人、场景和对话穿插起来,是阿巴斯对电影形式探索的几部电影之一,可以和《五》(五段拼接的空镜、长镜头组成)、《希林公主》(全片仅对准观众的观影表情)构成一个形式探索的三部曲。阿巴斯似乎从以前不太重视电影的故事性、情节性的倾向更向形式化迈进了一步。不过这几部电影此后的电影便没有了这个形式化的踪影。

三、数码摄像
ten是阿巴斯的第三次采用数码拍摄电影的尝试,阿巴斯在纪录片里认为数码摄影使电影拍摄更容易了,一部DV就有可能拍摄出好电影来。这也是ten采用这样形式探索的原因之一。这让我想起了关于数码电影纪录片《阴阳相成》里大卫林奇的比喻,大意:数码使拍电影更容易了,但不等于电影黄金时代的到来,就像小兄弟两拥有纸和笔,使书写变容易了,但不见得就出得了大作家。

四、出租车
没有出租车就没有ten,贾法帕内西的《出租车》我没有考究过是否与这部ten有什么创意上的联系,不过贾法和阿巴斯的关系(曾为阿巴斯担任过副导演)不免让人觉得脱不了干系。除了这部外,还有《索菲亚的救护车》和ten一模一样的角度和方法来拍摄纪录片,不过人家用的是救护车。。。。。

五、剧本去了哪?
阿巴斯拍电影仅有一两页纸写下电影的主要想法后就开始拍摄,其实许多大导演都是这样,比如杜琪峰。有的甚至不需要剧本。除了玩票外,剧本倒至少都会有的,起码得用纸记录下主要想法,要不光记在脑子里得多累。

六、演员
阿巴斯不喜欢用职业演员,这差不多是他的粉丝都知道的。指导非职业演员很复杂,但可能有时指导职业演员还真的未必比指导非职业的容易。与其挣扎这些,还不如直接用影像写作,如布列松说说的:No acteurs(不要演员)。

七、配乐
配乐是挑拨观众情绪的好方法,也是导演“文劣饰错”的“好方法”。记得以前混过某短片选片,看过许多烂短片,深有体会。

八、电影讲座
不知道阿巴斯为什么说着说着变成了说自己在开讲电影讲座,这部关于如何拍电影的名导讲座确实少见,还有黑泽明的一部可以和这部比拟,《来自黑泽明的信息:美好的电影》。

九、蚂蚁搬家
阿巴斯引用了两次尼采话:真正深刻的东西,是不需要去深究的(大意)。似乎成了他的电影去故事情节性的一个最直接注解。最后的蚂蚁搬东西,不是表面,而是微小,不过道理也许是同的,古语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十、结尾
当年第一次看《樱桃的滋味》时是有点脑洞小开(原来电影可以这样),谨以此文悼念一下导演。

(终于凑够十条)

十段生命的共振10 on Ten(2004)

又名:10 重拾

上映日期:2004-05-26(法国)片长:88分钟

主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玛尼亚·艾巴利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