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英国著名匿名艺术家Banksy在美国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艺术企划,Better Out than In
Banksy到底算不算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我认为,评判一个艺术的好坏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主题,呈现方式,影响力和衍生性。前两者是显像,后两者是隐像的。自古以来,艺术歌颂的主题都是共通的,无外乎人性和价值观,关于爱与很,战争与和谐共处,获得与给予等。呈现方式则通常是考验艺术家天赋的时候。有些人靠写,有些人靠拍,有些人画画,还有其他各种表达方式。其次,是写什么,怎么写等具体问题。比如,一个小说定下的主题是,“禁忌的爱情”,他可以写成杜拉斯的《情人》,也可以是张爱玲的《心经》,更可以是《剧院魅影》或者《惊情四百年》。又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表达母爱的艺术作品,从最古典的宗教圣母像,到我们常常读到的通俗小说,甚至到科幻片《异形》,queen和人类女科学家的战争,都源于她们同一个身份——母亲。
更上一层的,是影响力。我们知道,艺术家的影响力是非常难以预估的。影响力包括了曝光程度,即该艺术家是否有足够的知名度,也考虑艺术家的创造力。这里的创造力,已经超出了艺术家对于某个话题在呈现方式上的创新能力,而是其给予世界什么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梵高,他只是画了一盆花,一片田野,一棵桃树,或者一群农民。他的主题是抗战、太阳、热情,那为什么同样画这些事物,这些主题,甚至同样Dipolar或者浓烈笔墨的画家都不能与梵高相比并论呢?因为梵高不仅仅传达了某一个主题或者某一种新的艺术呈现方式了,他所带来的影响力是改变整个艺术史的创作。
最后是衍生性。艺术的衍生性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话题。就是互联网最火的一个词,IP。其一体现在艺术家或者艺术品的衍生能力,比如小说,其衍生能力在于改编话剧、电影,变成一首歌,或者是同人,而电影可能是改编,重拍致敬,续集,周边产物或者主题公园等。衍生性的另一个在于该作品衍生的次数。这里其实是一个时间的维度。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西游记》,穿越百年,不断地被衍生。其作品的意义早已跨越了原作的主题、呈现方式和影响力。而我们看到的很多著名的艺术珍品,都带有这个属性。比如说,世人皆知的《蒙娜丽莎》,她是地球毁灭之前人类会带上太空飞船的一件艺术作品,因为她早已超越了一个女人画像,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宗教等标签,她是所有东西的合集,聚焦在这一个小小的油画布上,被画框固定在墙上。她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icon,她的故事就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最要命的是,只要人类尚存,时间继续,她所聚集的意义会不断延长。这就是一个艺术品的衍生性。
我一直觉得,艺术品的衍生是类似于阿基里斯与乌龟的故事。假设说,我们今时今日有一个艺术家,创作出一幅从艺术品本身、对于时代意义等各维度与《蒙娜丽莎》相当的作品,那这幅作品也永远只是那只乌龟,其由于时间上起步落后于蒙娜丽莎,因而永远无法超越它。
说了那么多,回到Banksy。
从以上四个维度来看,Banksy真的是一个很妙的艺术家。主题、呈现方式都是精巧和难得的,这已经决定了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艺术家。他用街头艺术的方式,社会实验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
但是他在影响力上,几乎微乎其微。为啥?因为他的作品被偷被抢,他由于是匿名艺术家,本质上对于自己的作品或者品牌毫无保护办法。这在商业世界就是一个天大的灾难,单是盗版就可以把他的作品弄得一文不值。
但是这个艺术家,居然在影响力极大程度受限的情况下,做到衍生性全面开花 。他的作品,不论是一面墙,一张纸或者是一个小摊,像石头扔进水塘,一起大范围的波动。引起的衍生像涟漪一样不断扩散开来,却又不像涟漪,终会渐渐平息。Banksy引起的反应,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社会接力,从追随者、到同行艺术家的反击,到评论家的看法,到普通大众为钱的反应,到收藏家,再到社会媒体。他们还没来得及接力完,Banksy第二幅作品又出来了。
而这些衍生反响到头来看,作品本身居然已经没有了!石头本身已经看不见、找不到了(Banksy的作品以原有样子被保留的非常少,大多在很多的时间内就会被推倒、偷窃、覆盖)。行为艺术我们一般都叫,一场行为艺术。像Banksy这种,一个名字只要一出现就能掀起巨大波澜的,艺术家,还真,没见过。
Banksy这只乌龟在现实生活中能否追上阿基里斯我不知道。我觉得他也不在乎。而且Banksy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也不知道。不过他在我这个小粉丝眼里已经超越阿基里斯了。
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人类要上飞船,决定带艺术品,想带Banksy而又带不了的样子,就觉得非常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