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创新之路,也就是一条科技发展之路。片子探讨了创新的各个方面,技术本身、教育、商业、政府职能等。刚看完前几集,就所感以及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进行了粗糙整理,主要为教育创新方面,内容如下:
我生在一个略为落后的小镇上,上小学时设施都只有最基本的黑板、讲台,以及老师和手中的课本。父亲是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在90年代便提出要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小学教师。
素质教育——一个在90年代被教育界当作笑料,在21世纪被当作目标的教育形式。在山东,我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程。有些人管我们这一代叫做试验品,但我很开心能够成为这个时代探索创新的一颗不起眼的小元素。
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素质教育的进程颇为艰难,一是我国形势本来就注定了考试对于人一生的重要程度,即便义务教育变成9年,未来还有可能普及高中、普及大学,但相对于一般家庭、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考试又还是一项最最最公平的选拔方式,在今天,有多少寒门子弟是靠着优秀的成绩一路拼搏,来到了人生的巅峰。
在中国,考试当然不可被取代。因此,素质教育之风刮了那么久,还是有那么多奥数班、补习班从孩子上到少年的人。素质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也仅仅是一阵风。
《创新之路》中提到好奇心是科技创新中很重要的一因素,而我们好奇心培养的最佳时期却往往被彻底忽略了。
国外发达国家往往把最优秀的教授教师聘请为低龄幼儿——如幼儿园、小学——的教师,而国内恰好相反,通常小学尤其是小城镇的小学教师往往都是大专中专师范毕业,而当年去上师范的又往往是学生时代较差的一部分。幼师也如此,考高中无望的一部分学生直接专科连读5年,出来便是幼师的职业。不排除他们在这个行业中潜心修研教育理论的优秀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又占怎样的比率呢?可能大部分人连教师资格证都是靠报班获得的,让他们去实施一场素质教育不得不说是一个极为大胆又极其无奈的决定。而我们又要将孩子再送到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漫长的学习生涯。
假期回家,偶尔听到父亲学校里的家长在谈论孩子试卷右上角大大的字母"A",和试卷右下角浅浅的红笔痕迹是"90分"还是"80分"。换汤不换药很常见。
其实也还是有很多成功的曙光,尤其在大城市里。初中语文老师因独特的教育思维曾被成都某所重点中学聘去做了一年语文老师,后来又被北京某所小学聘请。这是一件很值得庆贺又略微有点悲伤的事情。小地方的优秀教师被挖走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大地方的教育创新逐渐变完善。
只能说,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
希望我的孩子,可以享受更健康的教育。

创新之路(2016)

主演:未知

导演:李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