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斯普里钦一直有两个身份,或曰分身:“德斯普里钦”和“阿诺”。前者专注于影像的风格探索,后者着迷于故事讲诉。德斯普里钦与阿诺伴随阿诺·德斯普里钦始终,成为不可消解的矛盾。

以《伊斯特·康》(2000)为例,两个化身的角力一目了然。20世纪90年代,阿诺·德斯普里钦的作品包括《死者的生活》(1991)、《哨兵》(1992)、《现代法国艳情史》(1996),“德斯普里钦”占据主导;进入新世界,阿诺·德斯普里钦推出的作品包括《内心戏中戏》(2003)、《国王与王后》(2004)、《属于我们的圣诞节》(2008)、《吉米·皮卡尔》(2013》、《青春的三段回忆》(2015),此一时期则是“阿诺”占据强势。

因而,阿诺·德斯普里钦电影生涯就划分为两个部分:伊斯特·康前和伊斯特·康后。占据中心位置的《伊斯特·康》不仅是阿诺·德斯普里钦迄今拿出的最佳作品,同时也是德斯普里钦与阿诺这两个分身交手言和的历史见证。在《伊斯特·康》中,倾力探索影像风格的德斯普里钦展示了最高水准,从一开始利用空间与画外音所营构的迷人气息,后终末在舞台上伊斯特·康坠入的幻觉,影像风格一直占据着前景位置。与此同时,着迷于叙事的阿诺也不曾受到德斯普里钦的牵制,自发地完成对一个女性成长史诗的刻画。

这一矛盾得到“象征性”化解,得力于《伊斯特·康》进入的不是现实性空间,而是一个精神空间。虽然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还原了19世纪伦敦的城市环境,但角色的音容笑貌内潜于精神性的面貌之中,而不是我们在惯常英剧中所能感受到的历史气息。精神性的空间,不仅超越了伊斯特·康的成长所处身的地理环境,同时也瓦解了影像的现实根基。这样才能将这位女性的现实性成长转变为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性成长。

伊斯特·康为戏剧梦想所倾注的全力,已经裹挟了她的任何现实考量。她不惜牺牲贞洁来换取自己的精神成长,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陷入了精神困境”。她的“疯癫”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看才能得到理解。在电影最后,舞台上的伊斯特·康深陷神志的折磨之中,无法进入当下的演戏状态。最后展现于舞台上的表演几乎成为她跨越困境、进入新生的象征性图示。这段自我升华的演出是这部“女性史诗”精神要义,也是两个分身“德斯普里钦”与“阿诺”携手并进的最佳证明。

伊斯特·康Esther Kahn(2000)

又名:伊斯特・康

上映日期:2000-10-04(法国)片长:142分钟

主演:莎莫·菲尼克斯 伊安·霍姆 法布里斯·德斯普里钦 阿卡巴尔· 

导演:阿诺·戴普勒尚 编剧:艾曼纽埃耳·布迪厄 Emmanuel Bourdieu/阿诺·德斯普里钦 Arnaud Desplec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