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之后的一般流程是什么?无法相信,歇斯底里,乞求,回忆,自我欺骗,歇斯底里,美化回忆,自我否定,乞求,歇斯底里……终于,事实最大,恢复正常设置。《遗忘尼克》便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前妻与前前妻,前者还在乞求与自我欺骗中沉沦,后者已经恢复设置和渣男把酒言欢。
电影讨论了很多议题,其中可以感同身受的是高知女性在高等教育体制内依旧被歧视:我们醉心学术,便说我们不守妇道;我们相夫教子,就说女人不适合做科研;excuse me?? 而为难女人的经常是女人,显然,不认为操持家务照顾小孩是正经工作的不仅仅是愚蠢的男人(还有愚蠢的女人)。在这一点上,即便一个女人的称呼已经是Prof. 境遇也好不到哪儿去。客观上,女人的确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权力/利,但事实上,不能视而不见的是这其中涌现出的大量、被质疑的新增长点。
电影也讽刺了大量的时髦梗,比如女权主义、平等、独立,等等。首先,这些概念(如果我们真的知道的话)可能都只是标签,再加上以泛鸡汤为表现形式或者载体,那么基本上就被玩坏了。不加思考、分析、判断的后果便是我们不过是用新的偏见代替旧的,我们自己和这个社会都不会变得好一点、有趣一点、深刻一点。幸好,这部电影不是鸡汤,没有虚构一个女主们恢复设置变美变成功加入豪门的滥俗归宿,而是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前妻原谅渣男了吗?前前妻得到这个社会应给予的尊重了吗?不得而知,或者根本不重要:人生哪有那么多标准答案?
除了感情戏,三个女人——前妻、前前妻和前前妻女儿——之间的故事也很有意思。节食与美味、工作与生活、去与留,女人们用F开头的敏感词互相人身攻击。利益冲突明显,价值观立场鲜明,解决方式简单:前前妻女儿说,我在柏林还有我的生活 (I have my life in Berlin)。不需要讲拜金主义的坏话,不需要讲幸福与物质无关的假话,不需要讲道德情怀的大话,有自己的生活,自然可以拒绝诱惑坚定选择忠于自己。只是,又有多少人有“自己”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