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导演一定是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还特别温暖。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从上海到平遥》,也不过是“一个异地生存老人晚年的孤独片刻”罢了,难能可贵的是,不论是故事片段还是镜头语言,都将这种孤独在抽象的态度中具象化了,似乎无意但又真切的呈现在观众眼前,让如我这样二十几岁的“小年轻”,也能感同身受一回。
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之一是郁竹青老人拿着一副扑克说那是自己最亲近的伴儿了,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父亲。年过五旬的他也没别的什么嗜好,就是玩牌,有人玩就一起,没人玩就自己,那洗牌的动作二人都有着某种相似。外人眼里总觉得父亲不务正业,爱打麻将,只有我妈,常说人家就这一个“爱好”且玩且开心着呗。想到这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是因为母亲能这样理解父亲,难过是因为,我爸的孤独终究无处排遣,唯有玩牌消解。
虽说是纪录片,但我想导演在片中倾注了不少自己的感情,甚至是态度。
老人在影片中多次一个人孤零零的处在画面之中,或是有框的房子,或是空旷的天地,空白的环境和独身的老人,很难使人不进行联想,这份年老的孤寂,也着实能打入人心。
从影片的后半部分能看出来,老人多子多孙,从山西到上海,算是有一大家族的人口,这样儿孙满堂,似是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但诚如我们看到的,老人一直很孤独,在难得一聚的家宴上大儿子还醉酒滋事,在大儿子被搀扶出去,众人也纷纷散场之后,镜头在老人身上停留了一些事件,老人眼神呆滞,面容憔悴,悲伤流露,过了好一会,才对邻居说出心中所想:他老子就是被他害死的。
老人一直记挂着,记挂着可以说是英年早逝的丈夫,他们还是自由恋爱,丈夫去世后,老人也不肯改嫁,尽管喜欢上海,怀念上海,但她终究是留在了平遥,留在了这个有他们记忆的地方。
片中老人一共有两次流泪的场景,第一次是去祭拜自己的母亲,第二次就是在吃汤包的时候,想到丈夫生前想吃,自己觉得太贵,便没有买,现在后悔不已,饭桌上痛哭流涕。老人今年83岁了,丈夫去世的时候才50多岁,这件事情在心里压了30多年,30多年呀,老人不仅青春一炬、芳华不再,连黄昏景色都有些奢侈了,但这份真情,是真的天地可鉴,赤诚仍在。不仅让我联想:如果我能活到80多岁,那个时候,我会为什么而掉眼泪呢?
片中时常出现一只猫,导演真是有心,将这只猫作为整部影片的一个点睛之笔,实在是精妙。某种程度上这只猫可以看作老人的另一个化身,它被人照顾着、又观赏着;把玩着、教育着。在搬进新房子之后的胆小和不适应,几乎就是老人的映照。
值得反思的是,现代人总以自己的方式要求他人做出改变,并美名其曰的打着“文明”的幌子,刚开始的时候,猫也不适应,人也不适应。
不知道是不是我多想,我总认为猫这一意向,还更深层次的体现了老人周围的人对老人的态度,猫毕竟只是一个动物,可以对它生气对它发火,在它不听话的时候还能说出“饿着就好了”这样的话,但是人不能,某种程度上,周围人对老人的“怨气”通过这只猫体现了,抑或是说,转嫁到这只猫身上了。
影片的最后,定格在了那只猫身上,响起了《小推车》的旋律,非常的乡村和悠扬,让人在一个全片讲孤独的故事中,竟感受到一丝温暖。
大家爱那只猫,当然也爱老人,但爱是复杂的,爱中也包含孤独。
要我说呀,爱也是羁绊。
看完想给奶奶打个电话。

从上海到平遥(2018)

又名:Hometown

上映日期:2018-07-01(中国大陆)片长:88分钟

主演:郁竹青 

导演: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