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人》第四单元第一期于12月21日(本周四)正式上线。这一期,主持人姜思达走进了北京市西城区老年大学,与正在学习英语的老年人进行了交流。
视频对话里,令我最揪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您以后打算和孩子一起生活吗?”,被询问的母亲的眼睛避开镜头后又转过来,用尚在自我探索的语气回答道:“我没有想好,我不知道”。
这位母亲,上一个问题还在自信的向主持人解释,学习了英语之后,如何在美国地铁坐过站也不怕依然找到回家的路,每天在儿子去工作的时候,自己独身一人逛了许多博物馆。
学习的目的达到了吗?可以去到异国不让儿子担心,肯定是达到了。那学习的意义又寻找到了吗?没有。因为她甚至不能够说出想不想和儿子一起住的答案。
人,即使走到老年,掌握了知识,积累了经验,仍然有无法说出口的欲望。年轻时,我们欲望扩张,去学习,去工作,离乡背井,把梦想放在第一位,永远地不懈余力的去填充那个洞,但年迈时呢,面对生命未知而又将尽关口,那个洞像长满了肉刺,填不满,又去不掉的心慌。
那些刺是孤独感,人活百年,都是面对同样的问题——面对生命的孤独感。视频里的这些老年人试图用“学习”去抹灭心里面的孤独感。
另一段对话里,刘老师讲得很明白。老年人他想在一个群体环境里找一件事做,享受这个群体。那位学习了视频后期的阿姨也说,退休了找点事干,训练训练脑子。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她们简单轻松,英文语法忘记了就再记,也没有竞技比较的压力,学习这件事变得生动而有乐趣。虽然无涯,但却没那么苦。
<图片1>
那位学习了十年有余的老奶奶,每天先在草稿纸上记笔记,回到家还会整理到笔记本上。她梳着干净整齐的发髻,发髻上还夹着深蓝色的布发夹,耳朵上戴着的是山楂红的耳环,连内里的毛衣也是呼应发夹的深蓝色,领口有荷叶边的花纹,平添一丝可爱。她看上去和蔼知足,好一副“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姿态。”
世上两件孤独事,一是要不断探索、始终坚持的学习,二就是渐渐消耗、无处可依的年老。这些老年人用学习的方式慰藉自己的孤独感,在填补那个洞。
对话里也提出了一种关系,无论是老年人学习是为了能去找出国的子女,还是老年人需要日益独立的子女去关心,都是一种相对的被需要。
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这篇文章的开头,我也问自己想不想回到家乡和奶奶一起生活,“我没有想好,我不知道”,看来学习是真没有答案的,生命的旅程确是有的,走的每一步都会是。我的奶奶曾经在电话里,告诉过我,她说,你放心,我的晚年生活会过得很好的。她常常跟我说,她上午去图书馆看书,下午就和老年朋友们打牌,晚上会在家里看电视,这时候你就可以给我打电话。
学习好像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它在这个过程里让我们,让父母们,让老年人们还在成为自己,即使孤独,但是世界更开阔了自己的感受。他们记忆着,他们也思考着,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去更接近亲情部分里的“需要”,在情感的关系里学会彼此关心,挂念令自己能够更加好的完成自己。即使没有回答出是不是想一起生活的那个问题。
节目的结尾里,许多老年人都上台,用不太标准的英文表达,句子都很简单,想法也很单纯,他们更是很享受。那位没有回答出问题的母亲,说了一句,“my dear son,thanks for your growth ,thanks for your love”.真是动人。
<图片2>
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生活在辋川,曾写出名诗流传千古——“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大概写的就是这份孤独的心境,是一种有你有我的满足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