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由于播放渠道和本身特点的限制,对于中国普通观众来说,似乎是一个小众而神秘的概念,在大多人的印象中,它甚至和“禁片”是同一个事物。而对于看过一些独立电影的爱好者来说,它似乎又穿着同样的制服——沉闷的长镜头、曝光不足、底层人物、摇晃的镜头、嘈杂的声音、脏话、反叛等。造成这种“形象”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因为独立电影是电影作者观点的独立表达,他们更愿意关注社会边缘人物,而诸如脏乱差的环境、沉闷的长镜头更适合表现他们的生活境遇;由于资金的限制,在设备和人员配备上就会更“精简”,难免出现曝光不足等问题。主观方面,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中国的独立电影导演深受“真实美学”的影响;欧洲电影节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独立电影唯一的“出路”,所以也会出现对这种风格“趋之若鹜”的现象;贾樟柯、王小帅等导演的成功也会很大程度上“激励”后继者,于是便形成了中国独立电影如此“深沉”的现状。
然而这些并不是独立电影的既有定义。胡力夫导演的小成本电影《爽歪歪》以其特有的新风格打破了这种“沉寂”,看过此片的观众会有这样的感觉:原来独立电影也可以“爽”的。
该片拍摄于河北省邯郸市,讲述了从家乡永年农村进入邯郸打工的三个年轻人金超、小勇、海涛为了“混牛逼”的梦想,在邯郸团结一致“奋斗”,在经历了倒换假烟、帮黑道大哥砍人、设局敲诈网吧老板、小勇被打、报仇未果却迫不得已逃回家乡的故事。
感性地说,以往的独立电影,多数都会有“忍”着看完的感觉,而《爽歪歪》却给人少有的“扣人心弦”的感觉。
一、“残酷青春”也有真诚的幽默。
《爽歪歪》有别于大多数独立电影的最大之处在于其加入不少幽默元素,胡力夫的《爽歪歪》可以归入“残酷青春”电影类型,讲述在城市化进程的时代剧变中,农村低学历青年的彷徨、激情、卑微的青春。他们的生活环境应该承认是残酷的,但在展示他们的生活时未必就需要一味的冰冷。
独立电影的本质应是用影像这种方式更独立、自由地表现生活表达观点的艺术。导演王超认为“诚实地表现生活的真实就已经够”,底层叙事、残酷青春在题材的表达上比起其他题材无疑需要一些“冷酷”的色调,但绝不是“伪冷酷”。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残酷中也绝不会让“快乐”缺席,这才是对生活的诚实。也许精髓就在于“诚实”。如果说贾樟柯电影中的小山、小武,王小帅《十七岁单车中》的小郭他们的暗淡“无笑”是一种诚实,那么胡力夫《爽歪歪》中金超、小勇、海涛为了干一番事业的“玩爽”也是一种诚实。小勇在电脑组装店打工被老板骂时是“无笑”的,海涛给别人卖羊肉串是“暗淡”的,但在他们厌倦了那种生活之后在金超的鼓舞下准备团结在一起干一番事业,充满梦想的时候,在摆脱老板的辱骂,脱掉脏臭的鞋子,有了“战友”走向“新生活”的时候就理所当然是快乐的,所以导演在这时准确地加入了一丝阳光的“幽默”。
第一次倒换假烟“成功赚钱”后,金超、海涛首先带小勇去买双新鞋,当小勇穿上新鞋,服务员要帮他把那双旧鞋给包上,这时,金超和海涛开始在旁边调侃,“别别别,俺自己来吧,勇,我算服你那双鞋了,快他奶的赶上催泪弹呀” “不要提了,知道我昨天梦到啥不?在酱菜厂上班嘞,熏嘞我呀……”小勇也讲到自己在以前看仓库的时候,有一天梦见自己洗澡拿个水龙头“咋拧咋没水,咋拧咋没水……急醒了,才发现自己拿个台灯,我操……”然后金超和海涛包括售鞋的服务员一起笑得前仰后合,这种取自底层真实生活又带有点精神分析的幽默不仅能充分表现当时他们的心境,又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暗示了“穿上新鞋,走向新生”,并且增加了观众的愉悦感,使观众笑过之后又在内心升起了一丝同情。他们的笑是灿烂的,他们的笑是真挚而张扬的,比起独立电影中泛滥的的“小武式”刻板描绘,爽歪歪展现了幽默新姿态。
二、不刻板使用长镜头。
中国的独立电影导演大多深受长镜头理论的影响,或者说许多导演刻意追求或坚持这种美学风格,但如果所有人都在坚持使用长镜头那就走向了一个误区。长镜头用好了可以成为一种风格,用不好只能成为剧情的累赘,成为对观众不友好的甚至是蔑视观众的表现。电影毕竟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大众的艺术就希望有观众,这不等同于去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而是以一种符合大众接受心理的方式去传达艺术精神,电影美学不是唯一的,任何太偏执的认识都会伤害到艺术本身,贾樟柯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中就承认自己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他们的电影“一直在为观众更容易接受而做出一些改变”。
胡力夫导演在《爽歪歪》中并没有走独立电影的长镜头“传统”,而是根据剧情的节奏灵活地把握镜头的长短。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一切以剧情本身为主导,而不因为要刻意彰显某种风格而牺牲“感情”,在拍小勇被打后回到家躺在床上休息,金超和海涛坐在两侧商量报仇并且拍照的时候,导演用了一个3分40秒的长镜头,充分表现了他们那时的压抑。而他们第一次“赚”到钱,给小勇买了新鞋出了店门“走向新生”,他们的摩托车从邯郸大街上驶过的时候,导演在短短的34秒中切换了7次镜头,与音乐完美结合,烘托出了主人公快乐的情绪。
导演“长枪”“短炮”的灵活运用加上相对简单的场面调度,似乎并没有统一的“影像风格”,但是有一点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那么累了”,与其他影片诸如李红旗的《寒假》长镜头大量使用而让观众普遍具有压抑感相比,《爽歪歪》更符合观众的接受心理,那就是在愉悦中观看。从心理学上讲,适当的愉悦感更容易使人“静下心来”,进而大大提高理解能力。这种与观众“友好”的态度实际上更容易向观众传达意义。导演果断地让渡了一部分所谓“特殊影像风格”而“爽”到了观众的内心,这样不仅不影响表达,反而会促进观点的表达。当然并不是所用的独立影片都要放弃长镜头,而是根据具体的剧情选择适合的影像语言,在《爽歪歪》中,导演对镜头的运用确是很务实的。
三、结构简明,不过分渲染感情。
真正经典的叙事都是不复杂的。好的小说在大结构上都是简洁的,读者读完以后能有一种畅快感,然后引发深思,或者是在“无障碍的”阅读中,精神深处却受着“震撼”,这才是好的作品。电影也一样,而且电影更具有大众性,看电影是来放松的,在放松的基础上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升华是一切电影都追求的。即使是独立电影,亦或是以反抗姿态出现的所谓“地下电影”,本质上也都是需要观众的,需要观众就不能排斥观众。当下很多独立电影在一种“自恋”中偏狭执拗地追求一种所谓“极端美学”,有些不免有故弄玄虚之嫌,只要你拍的不是“私影像”就须回到电影本质上来,与观众友好,讲究好的表达技巧,观众看电影不是去做思考题,而是想在放松中去欣赏一些东西,违背这些规律的作品也许起点就是它的终点。
《爽歪歪》在结构上是简明的。首先,整体故事框架是简洁的,人物出场(同时展示背景)——聚(产生梦想)——实践梦想(经历倒换假烟、当马仔、设局敲诈等)——遇到更强势力被打——报仇未果,打相对弱小者——逃。故事按照线性叙事有着明显的“起承转合”,虽没有大的跌宕起伏和复杂的逻辑关系,却有着不断的小高潮,导演用串联在剧情中的一个个小“亮点”很好地弥补了简单的故事情节,维持着观众的小小兴奋,吸引着观众继续看下去。
另外,《爽歪歪》与其他反应底层生活的独立影片有所不同的是它在处理感情上的节制。整部片子虽然也有动人的友情,有快乐,也有暴力,却没有催人泪下的煽情,更没有歇斯底里的狂喜与暴怒。例如在打“替罪羊”卖油条的那个人时,用了隐喻的画面,减少了暴力,也避免了重复,使影片更具整体感。影片在感情上的节制使观众在一种较温和的心绪中观影,有一种“畅快”感。节制感情并没有降低影片主表达深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城市化进程中,三个低学历农村年轻人怀着一腔热情团结一致混城市,想要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的激情、坚强、勇敢、弱小等都化作一场“爽歪歪”式的麻木与无奈。这与现实中此群体的经历是及其“神似”的。在残酷的大环境下,弱势群体的梦想与激情往往只能成为自娱自乐的“手淫”。从这一方面说,胡立夫导演用简明的结构和节制的感情毫不亏损地展示出了时代的某种可悲的精神气质,“清爽”却不“轻浮”。
四、为独立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探索新路。
贾樟柯曾说过:“独立电影不应该只是一个姿态,不应该只要是一件制服”。“导演在工作中应该构建起一个多元的观点,使国人对电影的认识有一个多元的概念”。中国的独立电影风格单一,选题的极端化问题明显,这样发展下去不仅离主流越来越远,就是“非主流”也有厌倦的一天。胡力夫曾感慨:“我在北京独立电影展看了好几部片子,我觉得不爽——压抑,还觉得单调,我觉得需要点什么。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感觉憋屈了,就想爽一下……可以说《爽歪歪》是一个在生理直接反映下催生的电影作品。”
中国的独立电影因为自身和体制的原因,发展受到限制,然而现在体制正在逐渐放开,独立电影也应该逐渐突破自身的局限,寻找多元化发展途径。胡力夫的《爽歪歪》在题材上虽然延续了独立电影关怀弱势群体的“老路”,但在表达方式上已然呈现出了一种崭新的、更有观众缘的姿态,对于独立电影在产业化的潮流中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如何调整姿态以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