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无法用语言描叙我对这部电影的爱,作为一个硬汉,观影过程中有好几次感动地眼睛都湿润了。什么?很多人看琼瑶阿姨的连续剧也感动地流泪?…… 至少我也是经过了上千多部电影熏陶和锤炼,一般的俗套煽情电影早已刀枪不入、百俗不侵。任你电影人物得什么绝症、遇到什么车祸、甚至又得绝症又遇车祸,得了N次绝症又遭遇了N次车祸。偶也是眉头也不皱一下的。

一谈到意大利电影,很多人可能第一印象就是《偷自行车的人》。我以为,这部《铁路员工》绝对于是属于和《偷自行车的人》一个行列并肩的经典电影。

电影由于篇幅所限,一般更像短篇小说,情节先行。如果有雅兴去好莱坞公司卖剧本,首先就是要你用一句话去概括你的故事。比如“一个普通人遇到了某件事变成了超级英雄”或者“世界又遇到了一个什么内牛满面的大灾难”等等。如果这一句话不能吸引老板,那么后面的所有话都不用说了。这部电影显然不是那种一句话能讲清楚,而且一听就特别吸引人觉得很好看的故事。讲了一个铁路员工家庭的故事。靠细节和人物、人物关系取胜。实际上这种故事是最难写的。从情节构思的故事是有规律的,即起承传合。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起:穷人工作的单车被偷了,这意味着他要失去工作——承,找单车——转。无法找到单车,于是决定去偷别人的单车——合,偷车的时候被发现,在孩子面前被毒打。最后因为孩子,被放了。父子默默地走向前方。其实就是拿一架单车做文章。当然《偷自行车的人》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有更多深刻的寓意、丰富的层次和内涵、真实而细腻的人物和人物关系。只是说以情节构思故事相对容易。又好比《拯救大兵雷恩》。起——因为雷恩的两个哥哥都阵亡了,所以决定要让雷恩回家,派八个人去战火纷飞中找到雷恩送他回家,承——八个人中找雷恩的过程。找错、打仗、阵亡、争执。转——终于找到了雷恩,但是雷恩不愿意回家,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守卫任务。大家决定和雷恩一起浴血奋战。合——最后大家都战死了。雷恩活了。同样也是在找雷恩这一件事做文章。

相对于以一个戏剧前提,情节先行来构思故事。以人物来构思故事就难多了,没有一个贯穿的悬念,有时候不知道如何发展下去,怎么结构和转折。那么就是写这个人的生活细节吗?可是一不小心,就会让故事变成流水帐,平淡、枯燥、不知所云。这不仅需要功力,而且也需要很多阅历,对生活的观察。看起来这对身兼编剧、导演、兼主演的皮亚托杰米来说,并非难事。电影从第一分钟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火车进站,小孩走进火车站,轻描淡写地和检票员说了一句“我来工作”。检票员目瞪口呆,还没反应过来,小孩已经走进火车站了。待火车进站,小孩叫着爸爸,皮亚托杰米开心地抱住孩子。小孩还骄傲地和爸爸炫耀:今天我从检票员眼皮底下溜进来了。就好像平常你进来的那样说“我来工作”。小孩的可爱跃然银幕上,这种幽默不做作,不刻意,那么自然,是喜剧最好的境界。不经意间就打动了你,而且让你温暖,会心而发的大笑不是恶意地。

影片中大部分篇幅都是从孩子视角来描叙。我以为一个很经典的场景:是当皮亚托杰米因为工作失误被停职,改开电车,工作辛苦,薪金微薄。他回家很怒,骂骂咧咧。与此同时,他的大儿子——一个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却欠下了赌债,被债主寻仇而惶恐不安。而小孩心情也没好到哪里去,屡次要把放在桌子上惨不忍睹成绩单放到抽屉里,哀求妈妈“不能明天再给他吗?他看上去心情不好。”当被妈妈阻止,小孩问哥哥:“你说妈妈会给他吗?”而他哥哥则因为自己的烦恼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说“什么?”然后吃饭前,大儿子决定去偷母亲的首饰,母亲看见了很怒,马上阻止他,说:“你疯了,你爸爸在外面。”大儿子说:“我不在乎他。”母亲给了他一巴掌。在这个场景之前,已经铺垫了,这个母亲特别疼爱大儿子。大儿子瘫坐在床上,跟母亲解释。母亲什么也没说,把首饰放到了桌子上,默默地出去,给皮亚托杰米递毛巾洗脸。皮亚托杰米还埋怨他怎么这么慢?母亲掩饰。大儿子拿着首饰,深深地痛苦。这种人物的处理我很是喜欢。不是那种简单直白人物非善即恶的,而是复杂的。当然现在很多创作者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比如经常安排黑帮老大或是一个恶贯满盈之人,也有非常注重亲情的一面。但是这也变成了一种俗套,而且很多人处理的时候很刻意,很做作。回到正题上,然后大儿子出去还债,母亲还帮他跟皮亚托杰米掩饰:说他有事要出去。皮亚托杰米不说话,低着头吃饭,母亲也是一脸愁云。而这个时候小孩却是眉开眼笑地:“现在看来他们不会说成绩单的事了。”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分析《克莱默夫妇》,克莱默第一次帮孩子做早餐那个场景,赞不绝口,说完成了三个层次,个人、家庭和世界等等。虽然分析很牛,说实话,看的时候我没有这个感觉。但是《铁路员工》这一个吃饭的场景,我是深深感受到牛。一般创作,经常有一个特点就是,就是一个场景中,所有人是围绕着一个事件转的。即其中一个人有一件事,所有的人都围绕着这件事做文章,但是没有自己的事,都是为这件事而存在的。而这个场景,皮亚托杰米、大儿子、小孩、母亲四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人是有独立心理和情感存在的,而不只是常见的一件事,大家发表看法那种,每个角色没有自己的独立灵魂。这里通过吃饭这个场景把所有人的烦恼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小孩的心理作为对比,即趣味又复杂又感伤。虽然好像不过也就是多线索通过吃饭这个场景交集。但是其实要想做好很难很难。一不小心,就会乱,偏离主线。削弱情感和戏剧魅力。而这一场拍得却是这么动人,导演皮亚托杰米无愧大师之称。

很多人一谈到艺术片,总以为是那种有很多对话,不知道讲什么,枯燥、晦涩、抽象的。其实不然,艺术片中,有很多比商业片还好看。商业片有时候太注重画面、特效,忽略了故事和人物,变成了视觉轰炸,难免审美疲劳。尤其是商业片类型化,多半难免会重复、俗套。如果看多了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而艺术片却以为精心构造故事和人物,深深地打动人。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比如这部《铁路员工》。而很多艺术片,看的时候是一点趣味也没有的,只是因为听说是经典,于是咬着牙逼自己看完。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师失败之作。只是因为是大师,偶像崇拜心理。觉得不好看看不懂,是因为自己无能。大师的一切,每一个笑容每一次回眸都是动人的。还有一种是前面可能让人昏昏欲睡,但是这只是铺垫,到了结尾却完成艺术和情感升华的。而《铁路员工》和《偷自行车的人》一样,是那种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的。不谈寓意,不谈思想,只是故事,就能深深吸引住人的。新现实主义真是牛呀!我以为新现实主义的风格,在电影语言上看上去好像是平实的,不像新浪潮那么风格化,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觉得很特别,很有味道的。但是电影语言也是为了讲故事,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语言,在于强大的故事和人物塑造,真实的生活质感。其实就好像金庸和古龙。古龙的文字或许更风格,更有特点。金庸的文字看上去更传统,可是故事和人物塑造以及一个历史视野和武林环境的营造太强大了。

铁路员工Il Ferroviere(1956)

又名:铁道员 / The Railroad Man

上映日期:1956-08-11片长:118分钟

主演:皮亚托·杰米 Luisa Della Noce 西娃·科丝西 

导演:皮亚托·杰米 编剧:Alfredo Giannetti/皮亚托·杰米 Pietro Ger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