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空气稀薄的地带》实际是专栏作家乔恩·克拉考尔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成的纪实类书籍。
我去年在影院看到的惊艳之《绝命海拔》即以此书为蓝本。
主要记叙了1996年那场死亡人数最多的登顶珠峰的山难(现在也许要被2014年南坡山难超越了)。
1996年,两个世界上一流登山家兼高山向导罗伯霍尔和斯考特费雪带领两对花钱的登山者商业登顶珠峰,只要一战成名,势必会挖到商业登顶珠峰的第一桶金,两人其实是对手,但在后来万难的登顶过程中,仍然和衷共济。
但我不知道《绝命海拔》已经不是这个事件的第一次翻拍,第一次翻拍应当是山难的第二年的1997年,影片取了和书名一样的名字《进入空气稀薄的地带》,那时候的技术肯定没有现在这样好,但影片平白直叙,更添真实感,其中新版史考特费雪是吉克吉伦哈尔演的,和老版演员容貌神态,还有那种吊儿郎当的特质及其相像,而罗伯霍尔相对稳重,新老两版都有表现。
斯考特费雪和罗伯霍尔都不是第一次登顶珠峰,何以在这次登山中双双遇难?
史考特在最后登顶前夕,因他队里一个顾客呕血,身体不妙,他护送他下山到海拔低一点的营地,花了八个小时,体力几乎耗尽,但他固执自负,顽固登顶,因突发暴风雪体力不支死在道上。
罗伯霍尔更是因为致命性的人为因素遇难,原本无论能不能走到顶峰,下午两点以后必须下山,而他队里一个行动缓慢的人给团队带来灾难性伤害,两点以后,他执意还要登顶,罗伯无法阻止,只好陪着他,后来下山因为体力耗尽,无法行动,罗伯不愿意丢下他,陪着他,后突降暴风雪,援助人员无法上山,罗伯被活活冻死在山上。是以两个团队的领袖,在这次登顶中一起遇难了!
而登顶失败的另一个原因也许还和团队里一个骄纵的女骚包有关,她让夏尔巴向导背负太多东西,以致最后登顶中另一个夏尔巴人无法独立布线,影响了整个部队的行动速度,势必会多死几个人,而这个骚包最终却是幸存者。
山顶上氧气量多少?风速多大? 温度多少? 走两步就得休息5分钟,真正能登顶还是偶尔的天气好的原因。大自然,哪是自负的人类都能征服的。
这部1997年的《进入空气稀薄的地带》看得我泪流满面,罗伯霍尔最后在山顶上和怀孕的妻子通卫星电话,每一句都要让人流泪,他原本非常稳重理智,和吊儿郎当又自负的斯考特费雪不同,完全不必要送命的,但因为一个固执要登顶的体质衰弱的人而最终冻死在山顶上。
人类,说伟大也很伟大,说可笑也很可笑。
90年代,帝国最伟大的倒爷牟其中曾经发奇想,说要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条口子,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入帝国的西部北部……
当时大家都发笑,搞不好将来真实现了呢!
人类想干的事情没有干不成的,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像那高山地带一样,越来越稀薄……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 Death on Everest(1997)

又名:挑战巅峰

上映日期:1997-11-09(美国)片长:90分钟

主演:Peter Horton Christopher McDon 

导演:罗伯特·马克威治 编剧:Robert J. Avr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