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奥菲尔斯留法四部系列的首作,除了呈现出高度原创性的作者烙印外,还囊括了奥菲尔斯在这一时期创作影片的显著特点。
对德国片场时期创作特色的延用
复现了在德国相当受欢迎的传统剧目舞台形式—轻歌剧,以及在景深调度中运用一种被称之为“解放的摄影机”的风格化设计。
除了对于表现派荷兰角度打造惊人构图的显著运用外,摄影机并不局限于简单的跟随人物移动,而是结合环境,精巧的围绕人物盘旋运动而营造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氛围,灵动的摄影机如同在场角色一样同步的做出反应行为,观察、跳舞、漫步。
总体来说,演员同样也从未停止运动,他们经常自己完成构图。人物结合着环境,在摄影机中心位置上若隐若现,但游离出去的人物终归又会无缝转回到镜头中心,故事继续发展。
紧张或最戏剧性的时刻,并不总是关联特写,那些镜头中的消失与再现往往揭示着人物欲望的受挫与满足的节奏。但对于观看摄影机与人物结合的那份最纯粹的优雅华尔兹,本身也是撩动观众情感余波的源泉。
反新现实热潮的制片模式
随着1945年声名鹊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逐步达成全球化影响,诸多导演都希望能够追随新现实主义在调度和拍摄风格上展现出纪录性的真实视觉效果。
而奥菲尔斯并没有认同这种去人工化的做法,而是将片场传统进行到底。银幕世界建构在优美而平和的时空当中,奢华绚丽的舞美造型,国际化的明星演员,还有令人魂牵梦绕的优雅配乐。
分段式的叙事风格
《轮舞》中的人物有着各自主导的主体段落,并通过循环出场链接出复数的人物关系网,诸如A段人物在B、C段中再次出场。《欢愉》中的三个独立故事。《伯爵夫人的耳环》耳环在人物之间传递。《劳拉·蒙特斯》中不相影响的闪回段落。
自反的银幕世界
既不是巧合也没有倒霉,奥菲尔斯不断的营造着预期与实际情况相反的情况,或者说话者的言语所指与意图相反。以陌生化的方式,受挫于观影期待。
除了通常所见的通过非叙境人的画外音引导叙事外,《轮舞》与《劳拉·蒙特斯》则分别现身出一位全知全能的讲述者直接向观众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