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电影上搜《悲惨世界》,我发现这部文学名著已经被搬上银幕或荧幕数十次了,而在IMDB上搜索,《悲惨世界》的条目更多达上百条。电影史不过一百余年,平均来看,每一两年就产生一部《悲惨世界》的影视版本。
那么,在汗牛充栋的《悲惨世界》的影视版本中,哪一个版本是最好的?
英国导演汤姆·霍珀2012年推出的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电影《悲惨世界》应该是当下广大影迷最为熟悉的《悲惨世界》电影版。这部影片在当年大获好评,更成为各种奖项的常客。狼叔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安妮·海瑟薇等巨星在影片中的演和唱也让人印象深刻。毫无疑问,这一版的《悲惨世界》是一次对原著极富创意的也非常成功的“二手”改编——影片直接改编自音乐剧,而音乐剧改编自原著。
曾两获戛纳金棕榈奖的丹麦导演比利·奥古斯特在1998年也曾拍过一版《悲惨世界》(又译《孤星泪》),影片由连姆·尼森、乌玛·瑟曼等好莱坞明星出演。这一版本中,比利·奥古斯特在节奏掌控方面表现不错,其他则乏善可陈。
曾被国内引进的法国、东德、意大利联合出品的1958版的《悲惨世界》,也是国人比较熟悉的《悲惨世界》的电影版本。
以上三个《悲惨世界》的电影版,是国人接触比较多的三个版本。其中,2012版和1958版都是优秀的改编版本,2012版应该还会因为其独特的改编方式而留名影史。但是,在我心中,《悲惨世界》最好的电影版在1934年已经拍出来了。
1934版的《悲惨世界》其实是一个三部曲,第一部为《脑海中的风暴》,第二部为《德纳第一家》,第三部为《自由,美好的自由》。
这个三部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每一部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观众在对原著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下,也可以单独看其中的一部。
据影片主创回忆,《悲惨世界》三部曲在当年几乎是同步上映的,观众可以选择按顺序把三部曲完整地看一遍,也可以不按顺序看,或者只看其中的一部或两部。
影片的上映在当年的法国是轰动一时的文化娱乐事件,在成为影史经典之前,《悲惨世界》三部曲也是一部商业大片。
我们如今看到的《悲惨世界》三部曲的修复版,全长281分钟,将近五个小时。影片比较完整地展现了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是绝对的史诗巨制。
《悲惨世界》三部曲虽然长达281分钟,但并不是《悲惨世界》诸多电影版本中最长的。1925年,法国导演亨利·费斯古拍过一个359分钟的默片版本。这是我所知道的《悲惨世界》的最长的电影版本了。
1934版《悲惨世界》之为“最好的”版本,我认为基于如下三个方面:
1、忠实原著
只把原著故事原模原样铺陈出来的影视改编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但影片如果能够在故事、精神、气质等方面都“忠实”于原著,影片就具有了成为好作品的基础。
1934版《悲惨世界》在改编上做到了对原著“三位一体”的“忠实”。
小说《悲惨世界》的中文版有厚厚的三大本,1000多页。要将小说中的故事不遗巨细地拍摄出来,可能要数十个小时的体量,这对影片制作者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再者,雨果在小说中喜欢夹叙夹议,有时候为了描述一个事物或议论一个事件,能“跑题”几十页,这是影片难以表现出来的部分。
改编《悲惨世界》这样的小说,剪除一些“枝蔓”是必须的。1934版的《悲惨世界》抓住了小说的核心故事,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都做了充分的表现。其中,影片对“法国大革命”中的街垒战役场面的展现,已经成为影史上的经典段落。
《自由,美好的自由》片头引用了雨果的名言:“只要世间还有贫困和不幸,像这样的作品就有存在的价值。”此言可见雨果满满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影片中,雷蒙·贝尔纳镜头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可见创作者悲悯的注视。
《悲惨世界》是世界文学名著,对它的影视改编也是世界性的,但要论能够准确抓住其气质的改编,还是得法国人来做。1934版的《悲惨世界》,是一部对细节非常讲究的影片,再加上影片拍摄的时间离故事发生的年代不算特别久远(而且未经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破坏),很多场景仍然能够做出比较逼真的再现效果。在我的认知和想象中,1934版的《悲惨世界》很好地拍出了原著的气质与氛围。
雷蒙·贝尔纳是那种凭借一部影片便留名影史的导演——《悲惨世界》是他导演生涯中全身心的一次付出。
2、选角精准
冉·阿让、芳汀、珂赛特、加弗洛什、沙威、德纳第夫妇等人物,都已经是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形象,任何影视作品对他们的塑造都逃不过广大读者的挑剔,而在1934版《悲惨世界》中,他们是一个被成功地塑造出来的群像。
哈里·博尔是当年法国的大明星,由他来出演冉·阿让,确实有制片公司的商业考量,但他从形象到演技,都是胜任这个角色的。1998版和2012版《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都是英俊、伟岸的,这无疑是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在原著中,冉·阿让一开始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大老粗”,变换身份后,他的言行举止变得优雅了,但他的脸仍然是“粗糙的”。哈里·博尔虽然是大明星,但他长得其实挺粗犷的,稍为加以化妆,他就是冉·阿让的化身。冉·阿让在故事中有着多重身份,哈里·博尔以其多层次的精湛表演,精准地阐释了这个传奇人物的复杂性。
如果说哈里·博尔出演冉·阿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那么,其他角色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雷蒙·贝尔纳和他的团队苦心孤诣争取来的。
为了选择出演巴黎流浪儿加弗洛什的演员,雷蒙·贝尔纳和他的团队面试了200多个孩子,其中有不少孩子是直接从流浪儿当中找来的。但他们仍然找不到理想的小演员,只因为这些孩子的口音没有一个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而最后的出演者是偶然碰到的,他在给雷蒙·贝尔纳送信的时候被发现的。这个小演员率真的演出成就了加弗洛什这个角色。可惜的是,这个小演员只演了这一部影片,他长大后成了一名看门人,并且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
加弗洛什的严格选角,也是整部影片选角的标准。
莫里哀神父的扮演者亨利·克劳斯曾在1912版的《悲惨世界》中出演冉·阿让。莫里哀神父在故事中是“圣徒”式的存在,而冉·阿让在追随莫里哀神父后,也成为了“悲惨世界”中的人间“圣徒”。从冉·阿让到莫里哀神父,亨利·克劳斯的存在,是雷蒙·贝尔纳对1912版《悲惨世界》的致敬,也是“圣徒”身份的“升级”。
3、声音与摄影
1934版的《悲惨世界》是第一部有声版的《悲惨世界》。以当时的录音技术来看,该片在声音效果的运用方面,已经是非常纯熟的,在当年应该算得上是标杆性的。
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后来的很多版本的《悲惨世界》,在声音的表现方面,肯定是可以更为出色的,但1934版的《悲惨世界》毕竟是第一次让观众听到人物的声音,它在当年带给观众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1934版的《悲惨世界》在摄影上称不上有什么建树,但它却吸取了当时最好摄影技术与艺术的成果。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作为一部史诗式的作品,它在摄影上并不保守,不少镜头的构图和打光,都可见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
雷蒙·贝尔纳并不是伟大的导演,但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他拍出了伟大的作品! a��Ҳ/Q

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1934)

上映日期:1934-02-23片长:281分钟

主演:哈里·博尔 夏尔·瓦内尔 保罗·阿扎伊斯 马克斯·迪尔利  

导演:Raymond Bernard 编剧:雷蒙德·伯纳德 Raymond Bernard/André 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