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台湾闲逛时光里,赶上这部电影的放映。
这是一部关于一群菲律宾女护工们的纪录片,故事从她们第一次抛家别子前往台湾老人院打工讲起,前前后后跟下来,是十三年时间。
这些年与老人院相关的影片似乎很夺人眼球,电影里有《桃姐》横扫各大颁奖礼,一部讲“失智老人”的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也是重磅催泪弹。
却很少有人关注过老人院里的另一类人,护工。
她们舍弃了自己的家人,来照顾别人的家人。
为什么?
她们与别人家人的关系,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
与自己家人的呢?
电影里,菲律宾的女人们签完合同后,几年内不能回家,即便父母去世,也不能。
她们只有这个老人院。
她们在台湾走过最多的路,是从老人院,到蛋糕店——每天店里会把卖不出去的蛋糕送给老人们,需要她们过来取——一路上她们很大声的说话很大声的唱歌,最多外人的街道,反而最自在。
她们很努力地学国语。
搬不动老人身体时,会偷偷躲起来哭。
合同结束后回国时,会抱着老人哭,“以后谁还抱得动你?”
老板在电影里说,她们比本土的工人好用多了。
我忽然有点想哭,为什么?是因为比在家乡挣钱多?还是因为阻绝了回家路,于是只能把他人当亲人?
当然,这不是电影着墨最多处,主线还是女人们自己的家。
“面包情人”的典故,来自她们唱熟的歌谣,“no money, no honey”
她们要供孩子上大学,她们不想让丈夫孩子永远寄住在亲戚家……
为了所爱的人,她们要钱。
她们因此远离所爱的人。
这悖论残忍地在电影的无数个细节里显现。
头一个三年,挣钱买房的女人赚到了首付,却又为了还贷不得不再去三年。
三年里母亲过世了,孩子对她陌生到无话可说,失业在家的丈夫有种种难以言表却又无处不在的猜疑。
她迅速的老下去。
很多年过去之后,导演再一次找到她。
她再一次住回亲戚家中,“贷款还不上,房子就被收回去了”。
但她看上去挺好,因为丈夫终于愿意出去挣钱了,她又给他添了个孩子,虽然她已经40多岁了。
我终于忍不住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失声痛哭。
出来以后,忍不住给身在北京的先生打电话,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是忽然特别想让他离我特别近,哪怕只是声音也好。
或许是同处在一种人隔两地的状态里,对她们的伤痛分外容易移情?我只庆幸,我们可以如此迅速的,将天涯还原成咫尺;我们终究还算与“贫贱夫妻百事哀”,有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