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部关于莫扎特他姐的冗长传记,关于历史上女性作曲家为何寥寥无几的问题,电影里的老爸从源头上给予了回答,不让女儿接触对位法和和声。观影后也问了莫扎特他妈的扮演者,答案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欧洲还是普遍压制女性的”,可即便妇女解放后,又有多少数得上名的女作曲家呢?古拜杜丽娜、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卡兰德若、萨利亚霍……得了,就记住了个《少女的祈祷》。

古典乐中的女性:失声于创作,喧嚣于演唱
(原载2004年的南方体育,全文分古典、摇滚、试验三部分)

  作为历史长河中属于被支配地位的女性,在艺术上也始终遭到压迫,无论美术还是音乐领域都难寻芳踪。特别是对于早已盖棺定论的古典音乐,纵有在近时性别相对平等社会中大展才华的众多女演奏家和歌唱家,然而保守的几百年古典音乐史却将女性作曲家挤压地毫无空间,一般的乐迷有能想到的女作曲家吗?苏桑.麦克拉瑞曾通过分析奏鸣曲式的强暴动机,来表明音乐领域是如何抑制女性的。包容的后人总算学会了去尊重和欣赏女音乐家,可那浩如烟海的古典音乐史中的创作女性却终归几乎失声。
  
  创:
  1896年,当美国女作曲家阿米.毕琪完成其交响著作(E小调盖尔人,作品32号)后,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教务长夏德维克给予高度评价:“当我听到我们美国人中产生如此精美的作品,我一直骄傲着颤抖,你一定会认为这来自男性之手。”看来历史上,女作曲家发声将注定成为奇迹。
  克拉拉.舒曼、芳尼.门德尔松、阿尔玛.马勒为人们所知主要得益于她们那伟大的“姓“,而阿尔玛更有着一段媲美现时娱乐圈的古典八卦史,可以参看相关电影《风中的新娘》撇开这些美丽女性不得以背负的重担,却真的难以发掘其音乐成就,她们更多的成为伟大丈夫们牵肠挂肚后的灵感来源。这其中,克拉拉的钢琴协奏曲颇为有趣,首先,它和以后舒曼那部著名作品一样都是A小调,其次,该协奏曲在莱比锡首演时指挥是门德尔松,更加之其近年来的协奏乐团是阿尔玛.马勒交响乐团,一部作品就这样串联起了这些伟大的名字。
  古拜杜丽娜是其中一位在古典音乐作曲中孤独战斗着的女性,她融合宗教弥撒和信仰索求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交响曲告诉着时代:作曲领域的女性没有完全失声。其他值得注意的女作曲家还有希德嘉.冯.宾更(有史载最早的女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少女的祈祷》作者)、陈怡(旅美华裔作曲家),更多的限于笔者浅薄的古典知识背景,难以奉告,英文好的乐迷可以参看戴安娜.安贝契关于250年西方音乐史女作曲家的资讯网站:www.womenofnote.co.uk/
  
  演:
  在演奏方面,当代女性发声的空间越来越丰富。有着显而易见的这样一个事实,小号吹奏者大多为男性,而长笛则大多为女性,也因此出现了探索乐器性别问题的研究。在相对中性的弦乐器领域,我们听到了很多大师作品的阴性诠释。
  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蕾为更多人熟知得感谢电影《狂恋大提琴》,为这个热爱生活却无法得到生活并最终烟花早逝的传奇女子故事感动,部分影迷转为古典乐迷,开始聆听杜普蕾著名作品,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第五号钢琴三重奏(幽灵)。韩国小提琴名家郑京和作为一名情绪型演奏者,其作品总是感情细腻、色调丰富,她成名于1970年随普列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以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布鲁赫等人的作品演绎留名乐史,看过DVD里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在索尔蒂的指挥下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她投入的表情带来乐曲和乐团丰富的情绪。如果说大美女穆特的演奏都是奉献给决定她一生荣华的卡拉扬,那么埃达.韩黛尔则只将自己的演奏奉献给作曲家,全心的演绎让她感到了自己与大师们的交流对话,这种纯粹让其艺术思想独立于商业,以至于从不为自己唱片做宣传。
  阿根廷女子阿格丽希被誉为“键盘上的母亲”,她以激情与活力将一切“死”的作品弹活,阿格丽希以及那些她幸运地跟随过的名师已然可以被拉成一副“20世纪钢琴名人绘”,听听她是如何联手伊科纳姆,去挑衅莫扎特的四首联弹钢琴曲极限的。大家可以从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音乐会上听到俄国钢琴铁娘子薇萨拉兹演奏的拉威尔,而她更与其祖母安娜斯塔西亚共同构成俄罗斯大地女性钢琴奇观。
  与穆特一样,同样因为与卡拉扬和柏林爱乐的关系,萨宾娜.迈耶尔得到世人的关注,更由于管乐处于演奏领域中名气影响度较吃亏的窘境,萨宾娜.迈耶尔真正于单簧管艺术上的成就鲜被人谈及,而其实这个女子早以难度颇大的巴赛特单簧管扩大了管乐的语汇,让不少管乐作品呈现令人欣喜的新变化。
  
  唱:
  歌唱方面,由于戏剧对女性角色的需要甚至强调,音乐史上就云集着众多优秀的超级女声,而最耀眼的往往都是那些女高音们。在追求“高音炫技”乐趣大于作品真情表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有着众多优秀的花腔女高音,莉莉.勒曼、帕蒂、森布瑞契、泰特拉兹尼等竞相诠释着最高难度的美声(Bel Canto)。
  同期,结合了斯拉夫民族特性和斯氏戏剧体系的俄国女高音们,越来越重视通过从心理真实理解作品并更克制的表现音乐内涵,真实主义(Verismo)渐渐成为了声乐主调,最出色的抒情女高音涅日达诺娃从艺术歌曲、歌剧到民歌各个领域全面开花,阿比亚比耶夫作品《夜莺》更成为其抒情演唱的典范。
  捷克电影《非凡的爱玛》是关于德斯汀这位戏剧女高音的传记,她在威尔第的《阿依达》中展露了其厚实的音色。歌剧女神卡拉斯肯定是最为大众熟知的名字,她的传奇歌唱生涯综合和改变了许多声乐传统,也因此,从名气上,她是唯一能和三高平起平坐的女性。对于女声试金石之一——普契尼作品《托斯卡》中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卡拉斯呈现的淋漓饱满,卡芭凡斯卡则纤弱细致。
  艺术歌曲领域里,现时的德国女歌手克里斯蒂纳.沙弗颇有意思,她与当代音乐史上的先锋指挥皮埃尔.布列兹合作,出现在一部奇特的电影中,并演唱了舒曼的《诗人之恋》套曲和勋伯格的《月亮小丑》,此片以复古的室内歌曲演唱景别结合数码的后期制作纪录,试图以当代科技搭建沟通古今的时间隧道,在朦胧光影下,歌手得意地咀嚼出19世纪艺术歌曲的温馨欣赏场景。


娜内,莫扎特的姐姐Nannerl, la soeur de Mozart(2010)

又名:Mozart‘s Sister

上映日期:2010-06-09片长:120分钟

主演:Marie Féret 马克·巴贝 Delphine Chu 

导演:René Féret 编剧:René Fé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