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5-23

人质:影片资料


资料一:

1999年5月,一名25岁的阿尔巴尼亚男子在希腊北部劫持了一辆公共汽车,并挟持司机将其开往600公里外的阿尔巴尼亚。希腊警方最终将汽车包围并开枪打死劫持者,但有一名乘客死亡,其余8人顺利逃生。

1999年7月,一名阿尔巴尼亚武装者在希腊北部劫持一辆公共汽车,并向希腊当局提出78万美元和一条通往阿尔巴尼亚的安全通道的要求。希腊警方后来在希腊境内将这辆汽车拦截,并在与劫持者对峙30个小时后突然登上汽车将劫匪击毙。



资料二:

阿尔巴尼亚谴责15日希腊公共汽车劫持事件

新华社地拉那2004年12月16日电(记者王洪起)阿尔巴尼亚外交部16日发表新闻公报,谴责两名阿尔巴尼亚人15日在希腊制造的公共汽车劫持事件。

公报说,目前在希腊生活和工作的正直的阿尔巴尼亚人正在为加强阿希两国关系作出贡献,他们与这一事件无关。阿外交部相信,这一事件不会损害阿希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15日,希腊首都雅典市郊发生一起公共汽车被劫持事件。两名劫持者在与希腊警方对峙了18个小时后,终于释放了车上的所有人质,并向警方投降。经确认,两名劫持者均为在希腊打工的阿尔巴尼亚人。

目前,约有60万阿尔巴尼亚人在希腊打工。



资料三:

阿尔巴尼亚抗议希腊警察虐待阿族移民

  新华网地拉那2007年6月18日电(记者 杨柯)阿尔巴尼亚外交部18日发表声明,抗议希腊警察虐待两名被拘留的阿族移民,要求希腊政府彻底调查此事,并将有关当事人绳之以法。

  希腊媒体日前播出了2006年录制的一个录像片断。画面上,一名雅典警察挥着警棍猛打两名被拘留的阿族青年,然后又强迫两人不停地互相扇耳光。

  阿外交部的声明说,希腊警察的这种做法是对阿尔巴尼亚的“一种歧视和侮辱,让阿尔巴尼亚无法接受”。阿尔巴尼亚对希腊警察的这种“不人道行为”表示“极大愤怒”,并予以“严厉谴责”。

  目前,约有30万阿尔巴尼亚人在希腊打工。据统计,生活在阿尔巴尼亚的希腊族人也有15万至20万。

阿尔巴尼亚与希腊山水相连,两国关系总体发展比较平稳,但在移民、种族歧视等问题上时有摩擦。



从我所搜索到的资料,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推论:

1、阿尔巴尼亚与希腊相邻,阿尔巴尼亚较穷,希腊相对较富。相互的关系颇像中国的城乡关系。

2大批阿尔巴尼亚人涌入希腊,或者移民或者打工,有点像中国进城打工的农民工。

3、相对于希腊人,涌入希腊的阿尔巴尼亚人属于“弱势群体”,往往受到歧视与虐待。这一点,虽然本质上就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但在社会形态上,则是更为敏感和尖锐的种族矛盾与国家矛盾。

4、阿尔巴尼亚在希腊的移民或打工者普遍对希腊人抱有敌视态度。阿尔巴尼亚人在希腊劫持公共汽车的事件可以说是比较频繁。阿尔巴尼亚移民与希腊人的矛盾是希腊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影片《人质》基本照搬的是以上“资料一”中的第一事件。

只是就绑匪的犯罪起因、动机、思想活动,以及遭绑架人质的背景与心理作了艺术性的再现虚构和更为深入的刻画。因此注明“纯属虚构”。

作为一部“政治电影”,本片并没有像好莱坞处理同类型题材电影一样,追求扣人心弦的情节节奏,打造一位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来拯救人质。

相反,影片赋予了绑匪更多的理解与同情。他曾是一位阿尔巴尼亚好青年,因为家境贫寒,被迫与相爱的未婚妻解除婚约。为了改变命运,他来到希腊打工,却屡受歧视,甚至遭警察毒打,撕毁了身份证明。走投无路的他被迫劫持公共汽车,只是希望拿到应有的报酬顺利回家。他将汽车上所有的老人都放了,只留下七名年轻的希腊人作为人质。随着相互的沟通与了解,人质们对他都抱有善意与同情,真心地助他拿到赎金返回家乡。然而最终,他在与警方找来的母亲对话时,被狙击手一枪击毙。

虽说是罪有应得,也令我心生同情。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这是一部与好莱坞式的警匪片风格迥异的影片,却同样扣人心弦。

虽说处处可以感觉到这是一部低成本电影,但手提式摄影、大量的面部表情特写、大胆快速的画面剪接,仍给人一种粗糙而真实的风格化的独特观感。

影片中每位演员的表演都很见功底,每个人物戏份不一定很多,但都不显山不露水地成为整部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质Omiros(2005)

又名:Hostage

上映日期:2005-03-04(希腊)片长:105分钟

主演:Stathis Papadopoulos Theodora  

导演:康斯坦丁·伊亚恩纳里斯 编剧:Constantine Giannaris

人质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