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结尾,小汉娜坐在车厢不起眼的尾部,沉浸于自己的心事,似乎不曾听见周围大人们唱诵的歌声。而在电影的开始,摄影机先以仰视的视角从对汉娜的特写转入近景,悬挂在细绳上的国旗用作了她歌唱的背景,她的父亲甚至让身旁分神的男子仔细聆听。在这一幕中,汉娜以圣歌唱诵者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众人宛若聆听福音。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汉娜仅仅在短短的十五分钟(片长)后便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变化?其中的缘由正是导演想进行探讨的。
《耶路撒冷》:第二国歌
首尾两次唱诵的歌曲并不是两首歌曲,而是同一首。结尾时唱了前两小节,小汉娜在开头唱了后两小节,这是否是为了形成一个形式上的回环(不做探讨,只是提及一下)。这首歌的歌名叫《耶路撒冷 JERUSALEM》,是英格兰的非官方国歌,英国的“第二国歌”,英国人人人都会唱颂。著名的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在1804年为弥尔顿的《失乐园》作序时,以圣经启示录中记载基督踏足英伦的传说为情节写了一首诗,以此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巴尔瑞爵士(Hubert Palry)见英兵士气低沉,便将此诗谱上音乐变为歌曲激励士气,传唱至今。此处的“耶路撒冷”实则指代英格兰,将其看成新的圣地。
但不同的是,原本作为爱国歌曲的《耶路撒冷》如今被用作了右翼分子的圣歌,用来宣扬他们的极端保守主义思想。短片就是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保守主义兴起的政治环境下,以此为主题拍摄的作品。一个信奉极端保守主义的父亲行至某个英格兰小镇宣扬右翼思想,她的女儿随他同行,遇到了一位吉普赛男孩,失手将其击倒(是否死了,短片并未明说),从而在内心产生了根本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出现在短片中的国旗不是英国国旗,而是英格兰国旗,即圣乔治十字(St George's Cross)。这是否暗示民族国家内部的种族纠斗,可以多做思考。
女性视角:汉娜的双重形象
短片以小汉娜的视角切入。就像《耶路撒冷》这首歌,汉娜也是为意识形所利用的工具。一开始她唱诵歌曲时圣洁高贵的形象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任务,当她之后想加入大人的谈话,被父亲断然拒绝。她两次以哥哥“杰克在这”为理由抗议,表示她也同样有权利加入,但最后还是被关在门外。在这里,汉娜的双重形象已经显现了出来。一方面在父亲的极端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她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种族主义偏见(如果说种族主义此刻已经成为新的宗教,那么汉娜便是一位天使,为众人带来了福音)。
另一方面,女性的身份和尚还年幼让她与男性成人的世界相互隔绝,她没有允许加入严肃的政治谈话中(而她哥哥却位列其中)。这不能说没有表现出导演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小汉娜是被父亲洗脑的宣传工具,用歌声来团结集体,仅此而已。但一个孩子无论受到多么潜移默化的影响,她的思想仍然是不定型的,因而还可能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一件足以在日常生活的表层撕开裂缝的事件作用下才是可能的。
男孩倒地:转变的真正发生
如此,汉娜遇到了那位吉普赛男孩。汉娜在一开始对他表现出了绝对的厌恶,多次用极端粗野的话形容他——“ 禽兽(animal)”、“变态(pervert)”、“ 该死的吉普赛人(a fucking gypsy)”等。但随着两人慢慢接触,尤其是在男孩开始教汉娜怎样打拳后,汉娜身上被父亲的保守思想遮蔽的自然天性开始慢慢地绽放。这表现在两人因不小心倒地后产生的亲密接触:吉普赛男孩压在汉娜身上,镜头带着明显挑逗的性致。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哥哥杰克突然驱车现身,两人很可能发生更加亲密的举动。之后,汉娜也很可能不会做出挥棒击倒男孩的事情。
但这件事情真切地发生了。好像是为了让汉娜内心有真正反思的机会,吉普赛男孩才需要设计为被牺牲。汉娜为之陷入神思恍惚中,男孩倒地的事件将她从小镇无处不在的保守气氛中隔绝出来。通过配乐精密的设计,导演很好地表现出汉娜内心产生的根本转变,同时也向观众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他者”非理性的恐惧与仇恨渗透在孩子天真的心智中是多么地可怕,右翼保守主义思想的盛行需要被深刻反思。而短片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英国在2016年进行的轰动全球的脱欧公投。

爱国者Patriot(2015)

上映日期:2015-05-23(戛纳电影节)片长:15分钟

主演:迈克尔·埃尔金 Rafael Constantin Hall 

导演:伊娃·莱莉 编剧:Eva R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