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影史的遗憾,其对当时的美国社会有着十分尖锐的批判,而其老练的镜头语言结合了先锋的实验影像,在十分优秀的演员的阐释下演绎了一出理应进入影史百佳的杰作!
一位白人心理医师,带着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不平,要求将自己的病人转交给其它医师,因为横亘在他与病患之间的种族隔阂,使他们像针尖对麦芒,尖锐得无从下手。而他,一个阅历丰富、声名赫赫的黑人咨询师,看着这似曾相识的僵持局面,终于又提起那段往事:曾经也有一名病人是所有心理医生的头号问题,当他被迫接手后隐隐察觉,那个罪犯身上有着某种与众不同之处,他是一名带有严重NAZI倾向的犯人……
男主西德尼·波蒂埃算是黑人影史中地位最高的数人之一,1958年荣获柏林影帝,1963年凭借《野百合》在二封柏林影帝同时更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奥斯卡黑人影帝。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波蒂埃入围AFI百年百大明星,位居25名男演员的第22位。2002年,波蒂埃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这是导演斯坦利·克雷默和演员西德尼·波蒂埃继《反叛者》(1958年)后第二次合作,片中的闪回叙事以罗伯特·林达《五十分钟一小时》一书中的真实案例为依托,全片刻意回避角色姓名,使人物化身为社会身份的象征符号,借以影射医生、患者、父亲、儿子、白人、黑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片最具争议的地方在于,它将宏大的种族问题投射到一个具体而复杂的个体身上,带有暴力倾向的父亲、过度依恋自己的母亲、受制于犹太父权的爱慕对象、羸弱乖顺的幻想伙伴、狂妄跋扈的狐朋狗友,他置身其中的这种社会环境,让种族问题和强权、暴力、家庭阴影、俄狄浦斯情结、自卑情结、强迫性幻想症相互交织,一方面反射出种族问题的复杂棱面,在另一方面,也难逃将种族歧视个体化、简单化、特殊化的诟病。
很遗憾在今天的电影界,我们无法再看到如此这样的一部电影。
关注微博@海嘯實驗室映像 或公众号“海啸实验室”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