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vador Puig Antich,1948年出生于巴塞罗那,是“伊比利亚解放运动”(Iberian Liberation Movement,MIL)成员,为反抗佛朗哥将军的独裁统治,他和他的同伴们策划了多起银行劫案,用劫得的钱款印制传单、编辑杂志以及支援工人运动,因此遭到警方通缉。1973年,他遭到西班牙国民警卫队诱捕,此过程中爆发枪战,一名国民警卫队警员丧生。Salvador因此被送上军事法庭。此案疑点重重,被告方的取证、辩护遭到严重阻挠,法院审理程序与“公正”二字相去甚远。Salvador因这名警员的遇害而被判死刑。巴塞罗那群情激愤,许多欧洲国家也纷纷抗议这一判决。然而这些请求赦免的努力并未影响佛朗哥政府的决定。1974年3月2日,Salvador被执行绞刑。那时,他25岁。
直到今天,巴塞罗那的街头,仍能在一些未被这几十年来的雨水、尘埃完全侵蚀的涂鸦残留中,看到“释放Salvador”这样的标语。
《Salvador (Puig Antich)》是一部评价分化较为明显的影片,有影评人认为它乏味、无趣、缺乏感染力,却也同样有观众被“Salvador的最后十二小时”深深震撼。
我读过《The Japan Times》上的一篇影评《'Salvador': Poster-boy victim of a fascist regime》,它就是前一种观点的典型代表。这位作者认为,本片“hard to watch”的原因在于导演没有深入挖掘Salvador人生选择的政治背景,没有充分揭示Salvador成为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动机,而是拘泥于Salvador个人生活的断面。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不满地写道:“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Salvador’s life and death was his politics; surely he deserved more than tears and sympathy.”
这是一篇写得很不错的影评,不过我并不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本片对自身表现内容的侧重,并非导演因能力未及导致的失误,而是他有意地选择和取舍的产物。或许,那些带着“瞻仰佛朗哥时期青年的革命道路”的观影期待的观众,会对影片感到失望,但这种观影期待,显然有违导演的拍摄意图(而且实话实说,Salvador作为革命者,的确显得天真而幼稚,不把他的革命道路作为影片核心,确实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