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的这个学生作业相信也有少部分人通过各种P2P工具搞定了,反正我是炫耀了2年了。大师就是大师,即使是短片也可以编出长文来。

19分钟的故事分三个场景。
下午5点的酒吧中,乔治正当班,两个黑衣杀手匪气十足的进来,到厨房绑起正在酒吧中的尼克.亚丹斯和黑人厨师,同时告诉乔治,他们来等着杀一个瑞典人奥莱.安德森,这个瑞典人一般6:00会过来吃饭。三个顾客先后进来,但杀手没有等到瑞典人。
尼克.亚丹斯来到瑞典人房间,向安德森通风报信,可安德森满不在乎,更不想扯上警察,只想呆在房间里等着。
回到酒吧,尼克与乔治继续谈论着瑞典人,尼克始终顾虑重重,而乔治让他就别多想......

这个改编自海明威作品的电影是如此的简单,也不知道小说里瑞典人的命运最后如何。对这样短片的关注无可置疑的是因为它的作者,日后盛名远播的塔可夫斯基。很清晰的逻辑,学生的短片引起大家的注意,成就了他的电影生涯,并进一步让他成为大师,而他之前的短片作为大师创作轨迹的明证,也就有了更多本体以外的探讨价值。

此片摄影出色,能把情绪表现得很对味。比如塔可夫斯基扮演的第二个顾客进入酒吧那个段落,摄影机紧紧跟随乔治,在运动中展现他紧张但要装作镇定的情绪,声音上是塔可夫斯基一直吹着的口哨,在封闭的小景别中的口哨声更能表现一种不安和慌张(如《狂沙十万里》中亨利.方达在酒吧里吹起的口琴)。第三个顾客进入酒吧前,镜头本来是停留在外屋杀手的手指特写上,杀手无聊地弹着豆子消磨时间,随着顾客的进入,摄影机急速眩转到酒吧门口,将刚才的安静释放。但在剪辑上,显得许多地方太突然,一个画面和下一个画面从颜色到空间上关联太小,看得不舒服。

此片翻译为《杀手》,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塔可夫斯基作品。与同学亚历山大.戈丹(alexander gordon)以及马利卡.贝库(Marika Beiku)1956年秋,那时他们刚进入苏维埃电影学院三年级。当年海明威的作品第一次于苏联出版,塔可夫斯基提议基于《杀手》这个充满“深层真实的悲剧故事”拍摄一个短片。学院批准了这个计划,这是学院第一次允许学生基于外国文学作品拍片。19分钟作品里,三个场景中的第一和第三个发生在酒吧,由塔可夫斯基执导,安德森房间的第二个场景由亚历山大.戈丹执导。酒吧当班乔治由戈丹扮演,塔可夫斯基则扮演吹着“鸟林摇篮曲”的第二个顾客。这个曲调是当年听着“美国之音”的苏联知识分子熟知的,在50年代的苏联被视为自由的标志。这个短片放映后得到导师,著名纪录片导演米哈.罗姆的赞誉。

杀手Убийцы(1956)

又名:Ubiytsy

上映日期:1956片长:21分钟

主演:尤利·法伊特 亚历山大·戈登 瓦伦丁·维诺格拉多夫 Vadi 

导演:Marika Beiku 亚历山大·戈登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Ernest Hemingway/Aleksandr Gordon/Andrei Tarkov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