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VLOG 概念还未普及的年代,大部分 VLOG 都披着纪录片的外衣,实则为没深度、没主题、没思考的吃喝拉撒睡视频。这类纪录片有个特点,就是大部分画面没拍到也没记录到,全靠自己直愣愣得在镜头前夸夸其谈。
2015 年新春,杨帆诚意满满地带着《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在央视横空出世。我一边看,一边感慨:“妈呀!这主题、这剪辑、这节奏,牛逼!”在我心里“《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国内旅行类纪录片中最好的,没有之一。”这个观点从未改变。
正因为对《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第三季的无限期待,才让我的失落和失望情绪更加强烈。下面就是我给出的原因,排名不分先后;
一、主题上:
1.从一部公路旅行纪录片,变成了一部南美人日常纪录片,我不排斥南美人的家长里短,但我不 CARE;(要看南美人文风俗,有无数选择)
2.失去了《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中的“我”(杨帆),只剩下世界上的另一个人,旁白里的“我”变成了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少了“我”与“另一个我”的文化和性格等冲突;
3.成片的寻找过程基本一笔带过,显得找人如此轻松,缺少了旅行类纪录片吸引人的悬念和戏剧性,失去了灵魂;
二、 片子上:
4.“另一个我”多浮于表面和琐碎,不是泛泛而谈的拼凑,就是将人物的丰富与饱满刻画成琐碎,观赏性极差;
5.第四集这么好的机会,“我”却不租一辆摩托车跟着一起走,难道三个“我”在路上不有意思嘛?最后虎头蛇尾,一段浪漫之旅草草收场,不如一开始就一起坐车去。
6.最后一集雪崩,把所有寻找过程的艰难历程放在一起,还不如每集放一点来得更加强烈。正因为前面忽略了找人的过程,到最后一集的情绪没有堆砌起来,所有的艰辛、努力、升华都不能让我感同身受。
三、深度上:
7.节目在地域的广度上增加,却没在年龄和时间的维度去拓深,这么多年过去,并没看到《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的成长,以及“我”的全新思考;
8.如果只是不断地去不同的地方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而不去思考这个年龄层人的成长和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变化,那还不如像第二季一样回去看以前的人来得有意思,类似 7up;
四、平台上:
9.谁能想到从小狂放不羁的杨帆,却妥协于央视平台,让发布日期一拖再拖。虽然好的主题和内容时效性更长,但这两年正是视频自媒体爆发的年代,也是画质全面提升的年代,观众的品味和要求早就上了一个阶梯,所以越晚发就越弱势。
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要选央视平台?为了名?为了履历?还是为了什么? 难道导演以为这个年代还有很多人守着电视看节目吗?或者以为央视影音是手机和电脑的必装软件?另外,不管是原片画质问题还是平台的压缩,成片的清晰度开到最高也很迷,用电脑观影的体验极差,不是这两年该有的画质水品,看着难受。
10.既然杨帆选择了央视播放,那就要接受所有因此导致成片质量不佳的后果。平台时长、集数、排期和审核限制,必然影响导演的创作自由和剪辑节奏,这是我对南美季剪辑缺乏灵性的自我安慰。
五、最后总结:
视频自媒体全面崛起的时代,留给《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的时间不多了,是全面进化还是没落消亡?!
最后,如果还有下一季,希望导演慎重选择平台,拿出更多的诚意来。这么好的 IP 和基础,是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千万别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