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但无法改变悲剧的本质。在本片中,导演用创造性的镜头改写了西西弗斯神话,他可以成功的把石头推上山顶了,这也许比原作更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因为你不知道他推这些巨石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向宙斯证明自己吗?是没这个必要的。你也不知道他就算推成功了一个,推成功了千百个,但什么时候才算完?所以一开始的失败不算失败,没有意义,没有盼头,没有结束,只有行动,这也许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但这部片子拍的很成功,因为它用两分钟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颇多的故事,不得不说剧情的高明。创新也是这个电影的一大特色。除了情节,很多创造性元素都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中有几点令人印象深刻。
片名的出现就是白底黑字的极简主义风格,本片也一直延续这个特色:一是在声音上没有任何对白和音乐,只有石头滚动的声音和西西弗斯喘气的音效声。故事只有一个场景,镜头简单,没有过多炫技技巧,甚至也弱化了故事性,只有西西弗斯推石头这一个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观众不了解西西弗斯神话也都一概不知。
二是画面中仅有简洁的黑白线条构成完形美学去刻画人物,虽然寥寥数笔,但从线条里也能感受到斜坡的陡峭,西西弗斯身体的力量美,尤其是他发力和间息间线条的粗细和流畅程度对比,像是简笔速写画,虽然简单,但信息传递不仅大于画面内容,也使电影的视听语言更具突出力量,类比于中国画中的留白渲染。
其次是镜头。本片一共两分钟,在前一分半,西西弗斯没有把这个石头推到山顶之前,一直使用中景镜头呈现西西弗斯推巨石的动作,石头只在画面的右上角露出半边,但随着情节推进,不难看出石头越滚越大。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石头不断增大的原因是什么。也许是因为坡越来越陡峭,巨大的石头在西西弗斯眼里变得越来越沉重,导演通过图像把它外化。也可能是因为西西弗斯在推石头的过程中身体越来越难以支撑,力量越来越小就像是体型的越来越小。
在它即将被推到山顶时,画面变成了大全景,巨大的石头和渺小的西西弗斯形成对比,仿佛他一个不留神石头就会把他湮没然后滚下山。在石头终于被推上山顶之后镜头下拉,变成远景,画面中成千上万的石头垒成一个小山,视觉上更具震撼效果。再一个闪白后,声画进行分离,画面出结束字幕,音效却是西西弗斯再次开始喘气,预示了他开始搬新一块石头,这样设置结局暗和了原故事中的周而复始,增强其悲剧色彩。
本片在简单的画面里,观众感受到的信息量远大于观看内容,感受到影片要传递的精神并受到鼓舞,所以简单的场面描述也可以产生了新的高度,讲好故事是一种能力,这需要一种对已有形式的突破,也需要一种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