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喜剧《罗家》(The Family Law)改编自同名回忆录,该剧于2016年在澳大利亚SBS电视台首播,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大家庭在澳大利亚生活的喜怒哀乐。作者罗旭能(Benjamin Law)为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华裔,他的父母于上世纪70年代从香港移民至澳洲,他则于1980年代初出生于昆士兰州。
《罗家》的原著在我留学澳大利亚之时就已读过,而得知其改编成情景喜剧,则是因为去年年底的《三联生活周刊》上,有一篇关于华人移民题材电视剧的专题报道,那篇文章大篇幅地介绍了这部剧。但除此之外,《罗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依然极度陌生,原著尚未被引进翻译成中文版,剧版在豆瓣上的评分人数少得不足以显示评分,国内视频网站目前也只有A站有无字幕版。
据说罗旭能如今已移居悉尼成为编剧,但长居布里斯班时,他曾是职业作家,也是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写作老师。罗旭能以插科打诨的语言风格和擅长撰写非虚构作品著称,他有个亲姐妹也是职业作家,擅长写情色文学。她曾在昆士兰州立图书馆开过一个写作大师班讲授撰写情色小说的技巧,起名“床笫之间”(In Between the Sheets,名字取自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至于她是《罗家》当中的哪位,大家可以自行对照。
那篇题为《移民电视剧以及海外华人的落寞》的文章(刊登于《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48期,作者张月寒)除了《罗家》以外,还提到了美剧《初来乍到》(Fresh Off the Boat),文章聚焦华人海外移民的剧集中边缘化的生活状态,还对比参考了二十多年前火得街知巷闻的《北京人在纽约》。
留学时与罗旭能有过数面之缘,他不但不边缘,还很主流,甚至可以说是布里斯班文化圈的地标性偶像。做个不太恰当的类比——类似于海派清口时期的周立波在上海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但罗旭能的影响力稍微小些,他的影响力主要集中于出版写作行业以及他学生的心目中。
有一个能证明罗旭能受欢迎的佐证,是笔者曾经亲身经历的2013年的“布里斯班作家节”。那年作家节的闭幕式原本由另外一位作家主持,后来应台下与会者的强烈要求,改由罗旭能主持。他口才了得,简直有脱口秀演员之风范,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段子手。所以《罗家》中时不时冒出的机趣台词正是他最为本色的写作风格。如第一集中,罗家的母亲珍妮在描述分娩痛苦时,她对儿子说:“就像在你的睾丸上洒上柠檬汁一样。”
受到了《北京人在纽约》《少女小渔》《喜福会》等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以海外华人为主人公的作品中,大家还是更倾向于看到读到吃苦受难的部分。但《罗家》的主人公毕竟是移民二代,有着合法身份并享有澳大利亚本国公民的一切权利。他们的“边缘”并非像父辈一样,是生存危机和居留身份的问题,而是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问题。罗旭能作为亚裔之所以可以在西方社会大受欢迎,靠的也是调侃和嘲讽亚裔以迎合西方人的审美。
《罗家》的第一主人公是个叫Benjamin Law的男孩,虽然和原作者同名同姓,原著也是非虚构作品,但这个Benjamin,还是需要和作者罗旭能做出区分。改编成电视剧后,这部作品已经带有戏说的成分,不但罗旭能自己客串了一个龙套角色,时代也放在了当下——剧中的Benjamin参加才艺大赛时,台下的家长拿着平板电脑对之进行拍摄,而罗旭能上中学的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平板电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