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伟大的愿望》到《小小的愿望》。
每个人都说,一部电影有一部电影的命,也许这就是《小小的愿望》的命。
很久很久之前看过韩国的原版,看的时候,你会感受到韩国电影某一种类型上的纯粹,纯粹的简单,有趣就好了,也并不需要去表达什么,承担什么,或者艺术点什么。
一个男生,人之将死的时候,只是想做个男人,只是想破个处。从人性上看,没什么错误的,因为人之将死,什么都是伟大的。
可是换到国内,会是什么状况呢?
我们现在对这部电影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经历了什么,它删改了什么,它补拍了什么……
这是关于电影本体的认识吗?从业人员,必然需要去知道这背后的大格局是什么,因为那是我们活下来的必要元素。可是对于电影呢?
如果什么都不改变,你必然会在电影院里看到一片骂声,针对一个男生的“性”,哪怕是他临死前的一句玩笑。
互联网上的杠精们可从来都不是靠着情感来表达什么的,他们靠的都是一个字两个字的感官刺激。
所以我很喜欢“小小的愿望”这个名字,它跟人有关。
好几年前,有一个电影叫《滚蛋吧肿瘤君》,它突如其来的在中国电影市场里丢了一颗探讨“生与死”的情感炸弹,赚走了眼泪,也赚走了票房。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这其实是商业类型片应该学习的一种尝试。
商业,但是不肤浅。
有幸的是,彭昱畅在表演舞台上演过《滚蛋吧肿瘤君》,如果时间没算错,他那个时候还演了一部电影叫《快把我哥带走》,也是一个关于情感的小炸弹。
兜转了一圈,当彭昱畅躺在病床上,只能靠着眼镜、鼻子、嘴和头来告诉观众,一个临死的男孩,他人生最后的愿望的时候,倒回去你才看得到,这个演员自从进入“表演”这个领域之后,他的角色、演绎以及电影背后,都站在了人情和命运上。
电影自然是有它的问题,这才是电影,因为不能完美。虽然电影本体的问题有的地方还很大,甚至也并不是跟审查有关系,那就是本身电影创作和制作的问题。
可是我们看这部电影的角度是什么呢?或者应该是什么呢?
长久以来,在我们热爱电影的时候,我们做的是什么,或者我们因为热爱电影,应该怎么选择电影。
田羽生自然可以选择更大的题材去挑战,三个主演的星光程度自然也有更大规模的电影去挑选,可是都聚在了这样一个看上去“小小”的内容上。
我更愿意觉得,这就是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它是普通的,所以才和我们有关系,所以小小的愿望,更合适。
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三个人的友情,对生和死的看法,对长大的重新定义,对性的期盼…… 这都是每一个男生长大到老,甚至不用到老都必须会经历的事情,否则,哪来的那么多成语典故。
整个电影的立足点,就是彭昱畅扮演角色的愿望上,明面上的愿望是“谈恋爱”,可是背后的呢。
那是对生活的不舍啊。
彭昱畅贡献了一场哭戏。他嘴唇干裂,还在颤抖,他斜着看着兄弟两个,他说那段台词的时候脸上的细微颤抖,还有你近乎看不到的眼泪……
他说的是自己要死了吗?
不是,他其实说的是,我要死了,你们要好好活。
你走过世上几十年,每一个和你说过话的人都是生命的一个记忆,所以在人去世的时候,才会不舍。
你可以去看看那些垂暮的老人,经历了人生百态,你问问他们怕死吗?
是怕的。
可是银幕上,“高远”咧着嘴,对着镜头微笑的时候,他是在告诉世人。
死亡很可怕。
所以才要努力活着。
所以,彭昱畅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