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的仙鹤》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82年制作的儿童片,由陈家林导演,张伟欣、王尚信、杨通主演。讲述了“文革”导致骨肉离散之后家人团圆的故事。

中央芭蕾舞团演员白鹭在“文革”期间由于受到迫害,将刚生下来的孩子“小翔”辗转交给了嫩江草原一户养鹤人家寄养。8年后,“文革”结束,排练“丹顶鹤舞”的白鹭受到导演批评“不像个母亲”的刺激,决心到嫩江寻子,找到了善良的养鹤人贺凤翕一家和已经八岁的儿子小翔。白鹭以体验生活为名在贺家住了一段时间,本想和叫自己“阿姨”的儿子亲密生活几天后就悄悄离开,不想打扰这一家人已经稳定下来的甜蜜生活。但贺凤翕从别处得知了白鹭就是小翔的生母,深感不安,忍痛将小翔送还给了在北京的亲生父母。

小翔来到北京后,受到望子成龙的父母的百般疼爱和各样束缚,但他对钢琴和绘画都不感兴趣,一心只想和爷爷一样成为鸟类研究专家。有一天,在妈妈误消了他录有丹顶鹤鸣叫的磁带以后,他离家出走,只身踏上了回嫩江的列车。

导演陈家林原籍河北,生于南京,1955年主演影片《罗小林的决心》,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后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79年起任导演。代表作有《谭嗣同》、《末代皇后》、《百色起义》等。本片曾获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女主角张伟欣(1956-)原名张伟新,黑龙江哈尔滨人,1979年考入中央歌舞团任舞蹈演员,1985年凭借主演《良家妇女》一片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奖,2010年参演《浮出水面的影子》或休斯顿国际电影节奖。代表作包括本片和《乡音》等。其女儿李小璐也是中国著名演员。

本片虽然是儿童题材,但还是延续了80年代一贯的“伤痕”情绪,“文革”作为一切悲剧性叙事的总来源:白鹭因为受到迫害导致骨肉分离,甚至丧失了生育能力,且一别就是八年,儿子在农村被人寄养长大,不知道自己的亲身父母是谁,从小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如果没有“文革”,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可见“文革”成为了当时影视创作编剧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不仅利于生发故事,而且符合那个时代的集体情绪。

中国人的自我牺牲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翔的辗转过程中,两个家庭都不是在“抢”孩子,相反,而都是在“让”孩子。白鹭本来可以在和小翔相处的过程中告诉小翔自己就是他的亲身妈妈,但是她以极大的爱心和克制力忍住了。贺家夫妇本来可以在白鹭不辞而别之后心安理得地让小翔继续留在两人编织的爱巢里长大成人,满足老两口膝下无儿的缺憾,但却因为白鹭失去了生育能力,毅然作出了把小翔送回亲生父母身边的决定。

影片的独到之处在于借用儿童题材探讨了城乡关系,乡村作为灵魂故乡的“家”的意义出现,和城市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城市虽然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水平,但是其动物被囚禁的意象,父母虽然望子成龙但却处于市侩的攀比心理,都让从小在农村纯朴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小翔严重水土不服,坐立不安。

影片将丹顶鹤作为一以贯之的意象出现是非常巧妙的。丹顶鹤作为一种候鸟,其迁徙的特性中包含了一个作为目的地的“家”的牵引力。小翔就将乡村当做自己灵魂的归宿,迫不及待重新回到乡村的怀抱,虽然那里没有他肉身的亲生父母,但却是他淳朴灵魂的故乡。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翔和仙鹤的意象是重合的。此外,丹顶鹤作为一种体态优雅的鸟类,从古至今都被寄托了美好的情怀,所以从剧情编排角度讲,白鹭作为芭蕾舞团演员,排练关于丹顶鹤的舞蹈也是顺理成章的。虽然芭蕾舞是西方的舞蹈,天鹅才是芭蕾舞最常表现的鸟类,但丹顶鹤作为中国特有的鸟类,一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天鹅,另一方面又使得影片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方便取景,又具有明确的地域所指。

飞来的仙鹤(1982)

又名:The On the Fly coming Red-Crowned Crane

上映日期:1982-12片长:95分钟

主演:孙才华 张伟欣 王尚信 杨通 李铁军 顾岚 

导演:陈家林 编剧:王兴东/王浙滨/刘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