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the Rhapsody(2002)这个在Queen的youtube官方频道有全本放出,原本收录在Queen Greatest Video Hits第一部的花絮中(缺点就是无字幕,理论上可以下载视频重传youtube搞出cc字幕再修订)主要是May担任解说。 之后BBC分别在2004和2006年做了The Story of Bohemian Rhapsody(youtube有英字)以及The Making of A Night at the Opera(B站有双语字幕)。我感觉三部凑在一起,加上传记之类的文字。大概对当时的录音技术和录制过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了吧。几天之后我又看了一部关于Bohemian Rhapsody纪录片,但这次是同名电影混音相关,Dolby Institute搞的podcast中的奥斯卡特辑,请了电影的几位剪辑、混音、录音师一起谈录制的。油管标题是The Making Of: Bohemian Rhapsody - 2019 Oscars® | Dolby Institute Podcast ,B站是杜比公司官号发布的。
2002年的Inside the Rhapsody因为完全就是一首曲子介绍,没有任何Queen团前后的发展,也没有录音棚的介绍。所以曲子的细节是最丰富的最细节化的。大部分地方都是May在解说,尤其分轨介绍的部分。发现豆瓣和imdb又没有条目,也找不到英文字幕,也没人听译,还是有一些专业术语的,设备和录音的一些词还是看资料多了后才熟悉的,比如overdub。还有一些形容,hmmm都是我没见过,cascade这种形容人声逐步进入到那两句。我只能根据发音猜拼写再去查。比较好玩的形容,May说Freddie像有内置节拍器一样,非常精准。虽然见过很多技术上更厉害的键盘手,但是没见过这么精准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的bass都有三轨,不同的录音方式,一轨话筒直接对着乐器,一轨对着amp,还有一轨out the speaker into the room,混一起只是为了制造更好的声效… 说是producer Roy Thomas Baker的偏好。所以不光Queen团本身喜欢叠录……除了bass需要ambiance ,鼓也需要。他们都是跟Baker学的。当年没有电脑编曲,要制造出宏大有气场的鼓声要去大的studio录制才行……而且话筒不能太近。May说现在话筒会近距离放一圈(现在电脑后期厉害了,是不是不需要大录音棚了?不过真实的音效肯定是最好的)。multitracking的人声和吉他听单轨真好玩啊。再次希望能有一个app可以玩。吉他部分,有一些吉他是叮叮叮,有一些吉他是模仿小号。
2004年,The Story of Bohemian Rhapsody这部,这部的用心、从采访的地点和人物就可以看出来了,BBC找了很多人来做这个纪录片,有Freddie的妈妈和妹妹,还有当时的MV摄制组,当时的录音师,还有名校搞文学的研究歌词(找了一些搞文学的专家,想了N个方向,最后认为Freddie可能对他们的结论嗤之以鼻),还回到了当时的录音室,有当时的录音师Baker来解释分轨,Brian May和Roger Taylor还在改造后的录音棚玩了一把,还参观了他们当时的卧室。当时的控制台已经被扔到了一个储物间。当时的母带在Inside the Rhapsody(2002)中并没有打开播放给大家听。但是这部纪录片就有。最好玩的说,因为母带特别脆弱了,需要放进烤箱烘一烘才能播放,否则一定会散架。我非常怀疑当时需要用最近技术把母带数字化,顺便拍一个纪录片,或者是因为临近2005年恰逢发行30周年了要拍纪录片。
还采访了ABBA的成员。提到Mamma mia在1976年一月终结了Bohemian Rhapsody,从1975年圣诞节前就霸占英国排行榜冠军N周的状况,ABBA主创自己都有点意外。两首大热HIT的歌词都包含mamma mia,纯属巧合。而且我想了一下,这两首歌也都红到现在……而且两个band都做了自己的jukebox……塞入了他们的金曲,而且两个音乐剧都在很多地方很多语种上演过了。虽然Mamma Mia音乐剧更红一点,但是We Will Rock You有很多场次有Brian May出场啊……有时候顺便带上Roger Taylor看到就是赚到了。
2006年,Queen- The Making of A Night at the Opera中关于《波西米亚狂想曲》制作的部分就不是那么多了,但里面介绍了更多其他乐曲采用多录音技术。就更好地能理解为什么May说把录音室当成像一种乐器一样去操作。前面看Roger说他怎么用嘴巴发出那些奇怪的伴唱。May说怎么用吉他去模仿爵士乐的管乐,前面说很遗憾39没有变成单曲,不是单曲就很容易被忽略,并认真解释了一下歌词。其实这部纪录片最好的地方有很多好玩的技术类的内容,如何用自然条件做特殊音效, 有一首歌Lazy on a Sunday afternoon是模仿的早期唱片录制的风格,他们就把耳机放在一个金属罐子里,然后再用话筒收音,就出现那种效果了。 和另外两部纪录片类似,May和当时的录音师Baker还会在录音棚切了单独的音轨把细节播放出来……May还提到了为什么每次演唱会都要唱Love of my life,因为这首歌他感觉能把Freddie带回来,带给自己和观众……首尔Queen和Adam Lambert演唱会上,我就亲眼见证年老的May出现在大屏幕上和年轻时候的Freddie的演唱会影像虚拟地组合在一起。May还会伸手迎接和欢送,送完抹眼泪,观众看到May在哭,集体发出wooooo的同情声音,跟着一起爆哭。
The Making Of: Bohemian Rhapsody - 2019 Oscars® | Dolby Institute Podcast
因为前些天已经看了不少Queen的纪录片,所以知道他们录音棚作品保存了很多分轨原始资料,而且已经数字化,甚至已经有Queen团队的录音师做过初期的处理,已经有预混,这节约了很多电影拍摄的时间。电影拍摄时候,几位录音师也参加了一些工作。Brian May还录了一些solo,以及20世纪Fox片头,搞了据说64把吉他的效果(Multi-tracking 狂魔),学习研究了全景声的效果。
但是我没想到他们还有1974年演出现场的分轨录音,真是录音狂魔。而BBC当年转播Live Aid的分轨资料也还有。
所以,电影的相关人员需要原始素材的时候,一首歌可能就有十几个版本,用哪个都是选择障碍,哈哈哈哈哈。
还有电影最狠的一点就是第一天拍摄的是Live Aid的大场面。拍摄现场还有当时的组织者、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监工”……以及电影花絮里现在群众背景的“插人”软件看起来比魔戒时候厉害多了。当然现场有几百真人充当群众演员,电影是需要把观众发出的杂音和Sing-along和拍手跺脚声音都做到全景声的声效,所以除了现场请群众演员把相关歌曲唱一遍。电影拍摄时候,Queen恰好还有巡演,在演出场馆试音把录音放了一遍,电影团队录制了ambiance 音。
录音时候Rami的假牙掉下来了几次,也很好笑。电影里的Freddie竟然是三个人的声音构成的,Freddie、Rami和Queen致敬乐队的主唱。Live Aid混了Freddie和Rami的声音。不过反正波西米亚狂想曲独唱部分本来就有Freddie的两轨混在一起。
录音棚不同空间的戏,Live Aid排练的戏,如何制造不同环境的音效。什么时候声音要近一点,干一点,和镜头如何配合。真是很细致的一个工作。
因为这部电影是杜比全景声的录制方式,我记得当时看了两遍ScreenX一遍IMAX,所以没看一次杜比全景声还是有点可惜,当时空闲时间真的不足以再多看几遍了。
B站链接重现皇后乐队(Queen)的现场到底有多难?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 b23.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