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好大一对羊》讲的是刘副县长的老师,送给德山老汉一对外国进口羊让他饲养,以帮他脱贫。面对两只每天要补钙、加碘、洗澡等高规格饲养标准的进口羊,德山老汉感到筋疲力尽。基层干部认为县长老师的事情是一定不能怠慢的,这两只羊只能养好不能养坏,只能养胖不能养瘦。只有这样,县长的老师才会开心,县长的老师高兴了,县长自然也就开心了。偏偏这两只外国羊不领情,麻烦事一大堆,以至于最后乡长、村长把养好羊这件事,当作了一项政治任务……高原寒冷天气逼得把羊请进了屋里保持“恒温”同住、爬山越岭采摘荞叶青草、几里地挑水给羊儿洗澡、羊头上还得戴大红花掩盖受伤接受领导视察和记者媒体采访、不惜血本炒燕麦面、做红糖水、买从来没吃过的鸡蛋和着催情的龙胆草好让羊儿尽早满足上级领导愿望:怀孕生子……总之,啼笑皆非。
刘浩很朴素,几年来都是那么两套衣服,复旦校友也回忆他“在校期间默不作声,只管在文科图书馆进出”,总是笑眯眯很随和,一点儿不愤青,但不太愿意被归类为第六代导演。他在200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以处女作《陈默和美婷》获得两项大奖,第二部作品《好大一对羊》2003年用极低的180万元在云南的高原上胶片拍摄近两个月,数十个国际电影节邀请参赛参展,数次获得大奖,甚至金鸡奖提名,最后还是进不了国内的电影院线,已经难产两年多了。影片中两只昂贵的外国羊被上级领导命令要怀孕“生子”,百般艰辛之后却是最后的难产,竟然暗合着影片的国内发行命运:2005年初,制片公司曾经在北京市繁华地段的400多块路牌上投放了《好大一对羊》广告,甚至在最繁华的国贸门口都有。激动的刘浩甚至专门到国贸的广告牌前留影,立此存照,但因为国内电影市场的商业单向和恶劣短视、制片公司的人事更迭和后继无力都是《好大一对羊》最后无缘院线上映的紧箍咒。
能够沉下心来拍摄农村题材,而不是被“秋菊化、戏剧化、背景化”在对中国农村现实的想象中创作是非常难的事情,尤其是一般意义上的青年导演:很多人是典型的艺术青年,甚至概括中的地下导演,大多集中在北京海淀区蓟门桥附近生活,很少会有对农村生活的兴趣、思考和深入。刘浩一直很喜欢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后来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后,自己的这分喜爱又慢慢地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在农业人口依旧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生活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状况始终贯穿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所有环节,谁都无法忽视、忽略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以及这个社会群体曾经、现在、未来遭遇过的、正在经历的和将要遇到的各种问题。《好大一对羊》是我拍摄的第一部有关中国农村题材方面的电影。有关这方面的故事还有很多,只要机会合适,我还会继续尝试的。关注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状况问题,将会是我日后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80%的人口是农民,为什么现在的时代里中国并没有真正讨论农村问题的电影呢?欧盟最近在和民政部合作一个DV项目,请10个中国农民自己决定题材拍摄DV作品,很多人不约而同开始了关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纪录片,村长选举或者官民矛盾等等。项目的策划吴文光最开始时候曾经有点抗拒,这样的选材是不是太农村太政治了,但随后马上认识到这些正是中国农村的问题,无法忽视也无法改变。英国著名的影评人Derek Elley也评价这部电影说:“社会总是要求人们承担责任。一部好的影片除却它的商业和娱乐属性之外,更难得的是它的批判性和社会意义。”
《好大一对羊》根据夏天敏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罕见的质感十足,社会反思深刻,各部门的工作也花费了巨大心血,剧组近一个月没洗澡都不算什么,即使预算少得可怜,为了影片拍摄还是在极贫困的云南昭通山区修了一条公路。饰演德山老汉的孙云昆老师来自云南省京剧团,是唯一的职业演员,开机前两个月就先去蹲点体验生活。刚去时,他身上还有明显的京剧演员的些微“架势”,尤其是眼神特别明显,导演建议他将眼神敛进去、含起来,副导演天天陪着孙老师,在山峦上晒太阳,磨风刀子,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代价却是手上、脚上布满了冻疮。饰演乡长的演员,本人就是一个乡长。兽医、小刘老师、顺生、顺旺的扮演者也都是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他们对基层工作的了解和把握是扮演相关角色最好的保证。很多人说《好大一对羊》带有纪录片的了无痕迹的真实,像阿巴斯的电影风格,但我看影片中的主人公德山老汉被官本位折腾得筋疲力尽的时候,竟想到了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可这是多么完全不同的含义啊。影片已经很沉重,拍摄影片更沉重,每个这样的剧组都有一部血泪史,一个青年导演承认经常是拍摄只花了10%的精力,周遭的所有杂事需要90%的坚强意志全力以赴,导演刘浩的大部分工资几年来至今还是不明不白地被制片公司拖欠。
即使纷杂如此,刘浩对电影的处理却总是厚重平实,力求节制,但充满机智、诙谐、幽默、魔幻和浪漫:不论是在处女作中对于男女真挚情感的细腻表现,还是在截然不同的第二部农村作品中对于农村现实和未来的态度:没有愤世嫉俗,没有辛酸绝望,即使是寓言式的黑色幽默来表现这样政治民生的官本位问题,影片最后也还是回到了最基本的“情感”问题。真正展现导演视角和态度的是影片结尾,德山割舍不掉对羊的感情,偷偷把羊牵了回来!从最开始的行政指令符号的羊变成了一种融入生活和个人的情怀:“情感间相互关怀的问题,人与羊的,人与人的。尽管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城市的生活、人的理念都有极大的差异,但是,人和人情感沟通却是没有界限和阻碍的。电影中的人,他开始时的情感显然是被动的,而通过和一对羊的生活,渐渐变成主动,最后对他们共同的未来充满希望,这里有一种对希望的肯定和坚持,而这种希望的根基在于情感的积累。我相信,无论是在城市生活的人还是在乡村生活的观众,都会被真挚的情感征服打动。”刘浩关于这部电影的想法大多通过媒体在传播,电影频道仅有的两次放映可能就是唯一的例外途径了,网民随之而来的讨论却是激烈而认真,很多人盛赞电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一种良心,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像《好大一对羊》这类电影才会得到知识界、评论界、百姓的高度认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这样认真对待电影的无形网民到底有多少呢?足够支撑得起电影院线“另类人文观众”的重任吗?
在发行上的“难产”对于现在的青年导演来说简直是变态而悲哀的家常便饭:能够“怀上孕”拍摄新作,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后面的事情可能更为悲观,即使上映又能如何?娱乐和票房至上已经让“电影”和观众一起变得轻浮而表层。政府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向韩国电影业多多学习具体的扶持国产电影的举措。政策上要求院线每年应该有固定百分比的国产电影上映、民主公开专业的国家电影资金支持是韩国电影的法宝,为什么我们的电影主管部门不能把电影改革落实在具体实效措施上呢?总是把每年票房收入作为唯一的主要衡量指标是不是太短视了呢?行业的长期发展、观众总体数量、社会效益等其他因素就可以完全抛弃了吗?这部被认为讽刺官本位的浓烈的现实主义影片很有政治针对性,但在送电影局审查的时候却是让刘浩大出意外:一刀没剪,而且还被一位资深评审盛赞,甚至在年度中国电影回顾中特意撰文表扬,这也许是我们的电影改革中循序渐进的一种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