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尝试明确地表达纯粹的电影空间与时间、平衡“幻觉”与“事实”,完全是关于观看的。空间从摄影机(观看者)的眼睛开始,先是尚未确定,然后到银幕上,再进入银幕(思想)中——Michael Snow
以上的引用摘自豆瓣一个短评,给了我看待这个电影的一些启发,遂把想法写下来。
《波长》是一部论文电影,它探讨的是电影的元素(景别、背景音、色调、光影、时间、等)如何改变我们对于一个空间的解读。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叙事电影,自然就没有任何与人相关的完整的故事线。
《波长》在45分钟里除了开头的一些很奇特的画面(这些奇特画面的作用是让观众潜意识里熟悉奇特的视听风格,好让后面看到电影正文的形式时心理上更能接受)以外,就完全是一台摄影机对着一个房间时不时变焦往前推,并在推的过程时不时变换颜色和光影(有时候甚至切入纯色画面)、提高噪音音调(注:提高噪音音调的方式是减小声音波长,这也是电影名字的由来之一),直到最后电影的画面被房间里一个大海的照片填满,电影结束。在这期间有人进来聊天有人进来干这个那个,甚至有个进来的人倒在了这里死了,但不影响摄影机的节奏,因为这里摄影机才是牵引故事的主角。
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展示了镜头的推进和背景音的渐高会让观众精神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集中。而在景别和背景音渐渐变化的过程中颜色和光影也不断的变换。它们(颜色和光影)的变换也向我们展示了它们的变化会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一个画面的情绪。
此外,电影还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会如何改变我们作为观众「凝视」一个空间时的情绪:观众凝视一个空间一开始是好奇和放松、后来紧张、空间凝视结束时再松懈。而这也正是我们看电影时的整个心理。
电影的所有情节其实也是为了契合这些气氛。比如一开始是两个漫不经心的人,随着镜头推进和噪音渐高变成了两个比较认真聊天的人,再然后过了一会儿变成了一个突然倒下的人。情节的tension随着气氛的tension也一起步步升高,直到最后对空间的凝视结束,气氛变的松懈,情节也变成了解压的大海照片。
不过个人认为,导演的思路还是不够清晰,应该运用更加严谨的控制变量法,甚至可以采用反复式叙事结构(就是《罗拉快跑》的那种),也许思路会显得更清晰。另外我个人一般不给短片满分,所以最后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