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可不是朗·霍华德80年代的科幻经典《魔茧》系列的衍生品,而是97年由笔者很喜欢的恐怖大师韦斯·克莱文监制的恐怖片。其英文了名为“wishmaster”,中文译名五花八门,直译的《还愿大师》没有营养,《恶魔咆哮》俗不可耐,思来想去,这个《破茧天魔》算是比较有气势的一个了,虽说跟剧情联系不大。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在当年很流行的卡带式读物《疯狂英语》的一期北美票房综述中,后来在影碟店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这个尘土皑皑的VCD,便索性掏腰包把他带回家中,没想到这部毫不起眼的恐怖片却成为我十几年来向别人推荐次数最多的恐怖片之一。其实这部没有大明星、大制作,充其量就挂着一个韦斯·克莱文的大名的非主流B级电影很容易在漫漫影海中下落不明,但是笔者对这部电影可谓偏爱有加,不要问为什么,喜欢不需要理由。
这是一部带有韦斯·克莱文和克里夫·巴克双重风格的恐怖电影,除了前者为影片灌输了那种独特的风格外,本片的编剧Peter Atkins又是克里夫·巴克《猛鬼追魂》系列的左膀右臂。所以电影里人精那腐烂的面孔像极了《猛鬼街》的弗莱迪,而一些人物细节和血腥场面的诡异设定又好似《猛鬼追魂》里的恶鬼现身。作为一个《猛鬼街》和《猛鬼追魂》的双料fans,先不说别的,电影里的血腥镜头的确让人感到过瘾。
本片中的艺术设定不亚于《猛鬼追魂》系列,这种类似于刑具一般的对肉体和灵魂的的双重折磨,姑且称它为“扭曲的艺术”,不过比起前者那种刻意的准求痛苦和享受折磨的长久性,本片则突出了这方面突如其来的恐怖感与灾难性,比如开篇阿拉伯神殿中灾难的场景,半人半蛇的形象,从肚子中伸出的狗头,还有大量血肉分裂的场面。片中这样大规模的血腥镜头首尾呼应,电影中间夹杂了大量恐怖场景的细节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些大大小小的场面和细节充分把《猛鬼街》和《猛鬼追魂》中的恐怖镜头学了个遍,虽说在镜头感上没有达到两者的精髓,不过片中那些风格化很重的场面确实能满足恐怖片爱好者的猎奇心理。特别说一下,电影中的恐怖场面实际上也不太吓人,而是突出了怪异的cult味道,恐怖片玩多了,片中血腥场面也能成为一门艺术。
实话实说,《破茧天魔》算不上一部优秀的电影,情节拖沓,人物平面,结尾部分也过于仓促显得不能自圆其说,初出茅庐的导演罗伯特·科特兹曼没有很好的把韦斯·克莱文和Peter Atkins的意思完美的表现出来。但是对于这部影片来说,笔者真正在乎的电影中所传达的思想性。片中很有意思的提出关于阿拉丁神灯这些神话故事的荒谬之处,认为这些都是记录者为了免除后世对神灵恐惧而刻意将神话故事塑造的正义仁德。这个看似荒唐的推断却在片中得到另类的体现。
的确,那些阿拉丁神灯方面的故事只是哄小孩睡觉的童话。而这些童话故事在流传千古的同时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就是让一部分人陷入童话的世界中,妄想自己也能装上一个能实现愿望的精灵。拜托忘掉那些虚幻的故事回到现实吧,什么是现实,现实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讲究等价交换原则。本片中所塑造的人精(Djinn)就是这类人物。他可以实现你的愿望,但是他的目的与其说是邪恶,不如说是更加现实一些。比如片中美女打算永葆青春,那么人精就把她变成一个塑料模特;女主角的老板想要一百万,而人精就让他母亲乘坐的飞机坠毁从而换取一百万的保险金。电影里关于人贪婪的欲望描绘的淋漓精致,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那些一切异想天开的凡人给了趁虚而入的机会,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享受”永世的折磨。
这个具有神话色彩的电影是笔者10年以来最爱的恐怖片之一,不仅因为风格化严重的血腥场面,而且在这个脱离现实的故事当中,让我们看到了其背后的现实意义,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阿拉丁神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