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12-23

危巢:《危巢》之下

一般电影都不值得花费我时间的,但是危巢例外,因为在危巢的旁边是象征中国梦的鸟巢,这其实简直是巨大的反讽。片子讲述的故事很痛苦,拍片子的很痛苦,看片子也好不到那里去。但是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冷漠与冷静,将观者与掌镜人一同卷进那冷冰冰而又残酷的现实之中去,无处可逃,无所遁迹。

如季丹导演自己所言,她之所以放弃她的西藏,来到北京拍《危巢》,是因为想要走进黑暗的最深处。她要直面人们那“孤岛般”的处境。《危巢》告诉我们季丹导演做到了。

最让我震撼的是季丹导演拍摄片子的表现手法,也是我最喜欢《危》剧之处。尽管我具体说不出其手法的来源,几乎仅有几句话的旁白说明,一切都让镜头内的主人公自己讲述,加上长时间的沉闷的镜头与争吵,观众知道了自己不是在《危巢》中审美的,而是与主人公共命运同哀伤的。

现场有人建议用字幕加强影片的情节的叙事力与故事的连贯性。我个人觉得,《危巢》的艺术之处恰恰在于季丹导演的静观,将阐释权交给观者,这其实恰恰暗合了阐释学的真谛(伽达穆尔意义上的阐释学)——尊重个体的、多元的阐释与个体的自我理解。在这种意义上看,《危巢》是一部很民主的片子。

《危巢》片后,有人呼吁怀念毛主席,批评知识分子的冷漠与失语;后来一个大学教师,起来先说知识分子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建议把这部片子给总理看。我觉得无论主席还是总理,都是一种逃避自由与逃避责任的行为。其实观看本身就是对于现实与当下的一种参与,无能为力感也正是影片的效果之一,这不恰恰暗合了季丹导演“孤岛”的想法。如果孤独而又有力,那不就成了自慰了吗?无能为力感,恰恰表明我们在自我追问。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国际歌》

辛亥革命一百年,我们依然在渴望明君良主和清官,恰恰印证了革命的失败与革命精神的必要。

向季丹导演致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c16320100xhxv.html

危巢(2011)

又名:When the bough breaks

上映日期:2011-03-22(中国大陆)片长:144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