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推荐方言原版

《山海情》前四集,超出预期。

黄轩面容上特意强调了黑、皮肤糙、一笑满眼鱼尾纹,颜值管理全面下线,却非常动人。

谁能想到呢,短短四集,马得福(黄轩饰)和水花(热依扎饰)的情感,让我两次看哭。

“扶贫剧”这个title,一开始差点劝退我:本能觉得应该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开了孔笙导演的新作。

开局四集,非常有滋味

基色让人很容易想起《平凡的世界》,泛着苦味的西北故事。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卖惨再强行煽情的故事,更不是单薄的教条宣讲,故事起起伏伏很高能、节奏很抓人,上一秒看哭“黄轩好苏呜呜呜”、下一秒又笑出框“哈哈哈郭京飞你干什么”。

一,高密度的情感能量。

第一集里众人奔向火车的那场戏,把穷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那么热烈、灿烂,又将兄弟、恋人的微妙情愫呈现得那样细腻动人

村子里太穷,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带着小伙伴们去看没见过的火车、想逃向远方打工挣钱,马得福爱却不敢娶的水花、不愿被父亲嫁到邻村、在大婚当日逃亡,和得宝等人结伴而行。

这边是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奔向火车,那边是黄轩饰演的马得福拼命追赶。

金黄的色调,明媚的光线,起伏的山峦线条,土地上流淌着诗歌一样的美感和韵律,很棒。

抓到“逃犯”们之后,节奏的转变也很微妙。

一开始画风是的。

黄轩演的哥哥凶巴巴骂了弟弟、准备动手。

弟弟自知理亏、弱弱下车,小伙伴们依次灰溜溜下车。

又凶又暖,小伙伴们还莫名有一丝好笑。

《山海情》里时常可见这种“凶”,父子、兄弟之间的情感,往往用“凶”的方式来表达;传统东方价值格局里,对爱和担忧的表达方式时常是责骂。

这份“你为什么不好好说话要那么凶甚至动手打人”的违和感,恰恰符合故事发生的年代感、也有落地的真实感。

说回这段戏,凶完之后,车厢里只剩下马得福和水花。

水花问:你要抓我回去结婚吗?

马得福掏遍了身上的所有口袋、搜出几块钱。

(你跑吧)你一个女娃娃在外面好好照顾自己。

黄轩掏那几块钱的时候,我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他走过来的时候还因为有障碍物,撞到轻轻晃了一下,不知道这是有意设计还是自然发生的,感觉很好,让他晃的不是麻袋而是不舍难言的心啊。

这段台词也好。

舒心酱写过好多次了,不是形容词花哨就叫好台词,也不是“金句”就叫好台词,真正的好台词是长在角色、人物里的。

这段台词就是马得福告别嘱咐,县里太近了他们肯定能找到你,你去银川或者兰州吧,我以前县上的同学说过那里很多小店都在招工。

看似很平淡,但这比哭哭啼啼肉肉麻麻说情话,动人多了。

这段黄轩没太敢看对方,侧低着头自己说,能说出的最直白的话不过是“你一个女娃照顾好自己”。

一下子就把那个男人“打死也不说爱但心里温柔无限”的角色质感,拍得特别清楚。

(啊虽然黄轩在拍的马伯庸故事我也喜欢,但还是好希望黄轩和孔笙导演能锁死啊)

看演员表的时候,我看不出谁和谁会有感情线,黄轩和热依扎能有什么cp感?肯定没有。

但戏里马得福和水花的故事,短短几次铺垫就搭好了脉络和轮廓,重火力几个镜头就很扎心。

讲故事手法很精炼。

开篇拍村子的穷,讲姑娘为了几头驴就嫁,一次铺垫。

马得福进村,小孩子们聊及次日是水花婚礼,一次铺垫。

水花婆家人闹事,揭穿水花逃婚,一次铺垫。

绵密串好了故事线,所以爆发不突兀。

二人对峙的场景,犹豫、不忍、不舍,复杂又揪心。

舒心酱也是没想到,这俩人之后的戏份,更扎心。

水花害怕父亲被自己逃婚连累,回村嫁人。

婚后水花夫妻二人日子很安稳,可惜几年后丈夫不幸意外瘫痪。

日子太穷过不下去,水花只好另寻出路、尝试来吊庄。

水花一个人拖着板车,拉着瘫痪的丈夫、年幼的孩子,走在风沙苍茫的烟尘风暴里,遇上昔日的少年恋人。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短短几秒看出了前生今世般的唏嘘感。

啊我的眼泪又不值钱了。

这其中的意外、反转很多,为什么没有狗血煽情嫌疑呢?

(时间线转换的节奏略有一丝突兀)

细节埋得很到位。

从第三方的谈话里,我们知道男方求娶水花,条件之一就是“有水窖”,(西北缺水、水窖太重要)。

水花和丈夫的相处镜头,拍的就是男方在挖水窖,水花劝说不用那么辛苦。

几年后马得福方才从水花同村移民口中得知,水花姐命不好,他男人想为她修水窖、遇上了塌方、不幸残废。

戏份很少,但前因后果埋得很清楚,一层一层抖落出来也很有戏剧性。

至于马得福和水花一家相遇的场景,是不是有刻意的嫌疑?个人觉得很合理。

村子这么穷,就只有这一条必经的土路,路径合理。

马得福的工作就是动员、安置移民,他又是个工作狂,他来接新移民也很符合设定。

当然,这一切的基石是个性塑造成功的角色。

二,“一体多位”式的故事节奏。

《山海情》进度条节奏非常快,而且密度高。

一早说了“进度快”是伪概念,很多剧作进度条单薄疯跑、一点肌理内容都没有,《山海情》里的高密度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剧中短短一段进度条可以同时完成多种功用,塑造角色、推进故事、交代情况、释放情感,好的作品一定是这样有机的整体。

引出难题、解决难题,同时有戏剧性和合理性。

剧中村子里尚未通电,达到六十户人家的指标才可以通电。

马得福兴冲冲迎接新来的一车移民,路遇一场沙尘暴,惊觉此地太艰苦的几户移民愤而离去,马得福苦留未果、六十户这个指标死死卡在了五十九。

此后马得福做了什么?

国产剧常见桥段,缠,堵,等。

为什么看似是相近桥段,《山海情》里让人觉得合理、好看呢?

第一点是没有金手指开挂。

常见模式是主角在厕所或者酒店或者电梯等任意场合,堵住对方,吧啦吧啦一通半专业词汇(废话),迅速折服对方、完美解决问题。

分分钟让人白眼飞上天,很假、很虚。

《山海情》不一样在哪?

一关一关一层一层的难。

马得福等了五天,烦死了变电所所长、也打动了人家。

所长向上一级领导求情,领导也有心帮他,但局长不在、无法开会特批。

剧情几次转折,几次让你觉得峰回路转这下终于可以了,最终都依旧劈头盖脸扔下来现实的沉痛的难。

还是不行、就是不行。

那红彤彤的手印拿出来,一方面是得福做事的能力和效率,一方面是村子里老老少少殷切的期盼。

隔壁那些本末倒置的剧,别天天尬吹道具多贵多美了,脱离故事和角色的空洞的好看有什么好吹的,真正好的服化道、重点在和故事成为有机整体。

像这一页红手印,过目难忘。

第二点是故事和情绪的并行。

吊庄里终于新来了水花一家,可以凑够六十户了,但马得福他爹不同意啊,害怕她和儿子的前尘往事影响儿子大好前程。

张嘉益饰演的马喊水,角色性格很有意思。

听闻水花前来,原本他的态度是谁也不能耽误我儿子,纵使听说了水花处境可怜,他也一心只想着为了儿子赶走可能的隐患。

但真到了面前,真看见这一家人,地上坐着的残疾老公,年幼的孩子,忙着一袋一袋搬东西的水花,他根本讲不出任何驱逐的话。

反而主动帮忙。

一个情节有多层功用。

首先是反复交代村里的难。

水花住的地方是一个半下沉式的地窖,没有门,屋顶全是稻草。

剧作通过马喊水说“很久没人住了”,间接告诉我们:一开始村子里大家都住过这种地洞。

其次是完成剧情上的反转、推动“通电”主线(暗藏马得福、水花故事线)。

都想要戏剧性反转,什么样的反转才是合理的、不突兀的?

从角色性格上说,马喊水略有些自私但并非不通人情、更非没有同情心,他看见这样难的场面、这样坚强朴素的水花,很难不动容。

再次是描摹出了村子里浓郁的人情感。

村里众人上前,热热闹闹一同帮忙,虽然呈现场景让人觉得有煽情嫌疑,但背后朴素的小共同体里的情感,依旧很灼热。

剧中的诸多角色,都很吸引我。

(也非常想看宋运辉来西北干点啥)

三,动人群像。

我在水花和麦苗(黄尧饰)身上,看见了一丝宋运萍的影子。

宋运萍温柔聪慧,水花、麦苗的个性特点很不相同,但背后都有很强的韧性,有传统女性隐忍又动人的力量。

剧作拍的是几十年前的故事,当时的环境对女性找工作等事情的态度不够友好;比如麦苗跟着小伙伴们一同打零工,屡屡碰壁。

剧作真实复原了这样的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认可“女性能力更弱”,恰恰相反,水花也好、麦苗也罢,骨子里都有很强的担当感。

水花一个人拉着板车拖家带口,在漫漫黄沙里走了那么远的路,为一家人找到新出路;

麦苗年纪尚小,但小伙伴们被冤枉的时候她也很勇敢:所有过错在我、你们要打打我别打他们。

王莎莎(莫小贝)饰演的秀儿,嘴皮子利落、态度爽辣,戏份不多但也很有记忆点。

这可比什么玛丽苏古偶的大女主强多了。

剧中张嘉益饰演的马喊水,在老派的乡村人情差序格局和新型的价值序列里,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上。

剧中他和儿子讲心事:如果你大友叔再往回跑,我就不好替你拦着他们了。

“不好”这两个字,我特别喜欢。

乡土人情的复杂和柔软,尽在其中。

按照政策来了就不该往回跑,但日子这样苦、苦了几年还没个盼头、乡亲们再往回跑“我就不好帮你拦啦”。

老父亲弯腰一颗颗浇树,浇着隔壁娃爷爷一把年纪种下的树,说着他为种树而伤了老筋骨,和儿子讲着“太难了”。

此前我很喜欢《北平无战事》里的家国父子线,很动人,这么多年了才感觉终于在国剧里看见了同样有质感的“家国父子”。

(看《琅琊榜》主要是兄弟线,因为君不君父不父

家国父子是否动人,不是悬浮的形容词和数字能展现的,荒凉戈壁上一位老父亲和儿子说着乡亲们的难处,说着对前景的茫然,细腻的有颗粒感的故事,这才是微观的家国父子

同样,《山海情》里的父子兄弟故事线也很抓人。

看演员表的时候我很疑惑白宇帆是谁,谁把特别出演的白宇名字打错了吗?

四集下来迅速记住了得宝。

不被爱的“野孩子”式的心态,少年的叛逆,混杂着内心的早熟懂事,和哥哥得福吵架那场戏也很打动人。

整个团队台前幕后所有人,能力全部在线,大写加粗的难得。

四,土地里长出来的方言质感。

《山海情》算是国剧梦之队的黄金阵容了吧?

正午阳光出品,孔笙、孙墨龙导演,剧本策划是高满堂老师,一众演员全是实力派。

但众所周知,金牌阵容班底翻车的例子也很多。

不重视剧本导演等幕后核心灵魂、以流量为尊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空把精品落在服化道上,节奏、故事都让人头秃的例子依旧很多,比如正午自己的《清平乐》,简直是乱序随机播放的精美ppt

《山海情》从前四集来看品相很好,知乎评分高达8.8

(更新:目前已升至9.0)

听闻因为疫情的关系,剧组很多工作都非常艰难。

某些细节也确实让人感觉,如果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应该可以更好,比如第一集上半段几乎全是对话口述,不知道是有意设计还是被动如此。

交错剪辑村子里一群人的回答,“太苦了不回去(吊庄)”,用喜剧的方式来中和苦难质感,画风把控很聪明(但切画面的音效不就是ppt翻页么)。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语言版本。

《山海情》是方言乡土故事,方言和这个故事的精气神牢牢联系在一起,像是土里长出来的。

你能想象《武林外传》或者《我的团长我的团》变成普通话版吗?

为这部《山海情》,剧组找了大量的西北演员。

黄轩和张嘉益对话,每次喊他“大(爸)”,我都莫名觉得好可爱哈哈哈。

黄尧更是让人惊喜,《过春天》里她明明讲粤语啊,我还特意查了资料确认:确实是广东人,能把西北方言学成这样可见很用心。

郭京飞一个北京人,说着一口塑料福建普通话,和黄轩鸡同鸭讲很好笑,早上起来顶着个鸡窝头嘀咕“晚上做梦一直在找水”,戳笑点。

正片结束后,视频网站会自动续播普通话版本的预告片,普通话版本每次都让我特别出戏,一秒劝退。

没有说配音业务不好的意思,恰恰是因为配音也很专业,字正腔圆的戏剧感反而和这个故事的基调不贴合。

也没有说不该准备普通话版本的意思,剧组为不看字幕的观众着想也很贴心。

越优秀的故事,就越是有机的不能分隔的整体,切走任何一块都不对味。

舒心结语

很奇怪,某些看起来应该是我会喜欢的类型,往往货不对板、导致我根本看不下去。

《山海情》这样一个乡土扶贫故事,应该不属于我会喜欢的“类型”,但故事本身很吸引我。

类型、数据都是聪明的归纳方法,这个行业也在用种种抽象数据来调配资源;但作品是具象的,很难完全用类型和数据来概括。

《山海情》让我进入了一片陌生土地、遇见一群可爱的人,很有代入感。

好的作品能打破地域时空限制,鲜活的有力量的微小细节、能够生长出风起云涌的大情怀既视感。

那些在荒芜土地里种出梦想的人,谱写了真正的英雄长歌。

虽然只有23集(只播出了4集),但却让人感受到了平凡人生里不平凡的史诗感,大江大河奔涌向前、英雄儿女荡气回肠,岁月无声、山海有情。




【更新】:

《山海情》第七集村里庄稼缺水、村民求水的这段戏,舒心酱反复倒回去看了好几次。

特别好,每一次都很被打动。

剧作是否吸引人,表层手法在于会不会讲故事、里层内核在于是否有真挚的情感落点。

《山海情》里这一段,主要内容是“移民村子新建、基础设施跟不上,庄稼缺水、村民企图从隔壁辖区要水,发生争执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如果按照我这段概括的时间顺序和视角来讲故事,一点都不吸引人

剧作中真正的打开方式是什么样的?

沉浸进角色的喜怒哀乐中。

大有叔愁眉苦脸在地里,看着快要干死的庄稼。

村民急急忙忙跑来报信,对得福说的每一句都很能带动观众情绪:说好了放水又不放,我们的人去说理还被打咧!被抓起来了太欺负人咧!

差异在哪里?

一,纯熟的故事叙述法。

1. 叙述视角。

故事不是从上帝全知视角切入的,而更接近站在村民视角(得福视角),从他接收的信息开始回溯前因后果。

开头我概括的那一段话为什么不吸引人?

那是梗概,是设定,是说明书。

说明书怎么能打动人?

站在得福的视角上,真真切切拍出父老乡亲们对水的渴望、对庄稼快要旱死了的焦急,才会让人有代入感。

马得福太难了,好不容易弄清楚了原因:行政规划变了,村子如今不归青铜峡水站管了、额外供水要交钱;去年人家给供了水,但收钱碰了钉子,所以今年干脆不供水了。

得福好不容易求来了赊账(欠下去年的钱只交今年的),回村做动员工作还要面对全村人对“两万八”这笔巨款的怨声载道:去年就欠了,今年为什么不能欠?

好不容易凑齐了钱,等来的水却只是装样子、被面子工程分流分走。

他要和水站交涉、要和领导求解决方案,还要安抚愤怒焦虑暴走的父老乡亲们。

实在太难了。

你看,这一段看似是第三方视角(毕竟没用第一人称独白之类),其实落点在马得福和乡亲们,从他们眼前干旱缺水即将没饭吃的细节出发,让人一次一次感受到没庄稼没饭吃的具体的难处。

并不是说上帝全知视角就不动人,而是太多不会讲故事的剧作干巴巴铺概念、朗读设定,让人很难看下去。

2. 切入节点。

这一段剧作的起点,并不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而是从矛盾激化的一方展开。

多次转折、节奏很抓人。

故事里很重要的两点,一是水来之后的欢欣喜悦,二是村民们苦苦劳作、辛勤开荒的艰难

水来了那一段,涓涓细流缓缓浸入渠道,背景音乐的丝竹声响起,从声音到画面到表情、都是小心翼翼的期盼。

观众心情也跟着这水流一点点明媚起来,谁知道水越流越小、居然停了!

弹幕一片真让人生气啊怎么又没水咧!

从喜到急到怒,到苦,节奏转折一气呵成。

至于村民们开荒戈壁的辛苦,剧作将画面放在马得福向书记的讲述里,“土地都是我们一寸一寸筛出来的,还有人走十几里路买土回来”。

画面里风沙漫漫、尘烟滚滚,父老乡亲们勤勤恳恳劳作,捧起一把土,满满都是故事,让人唏嘘。

3. 共情落点。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这段故事能让人共情。

杨三无奈:地里刨食吃的人,种不了粮食就要饿肚子。

连饭都吃不上了,谁还怕犯法。

大有叔暴走:什么事大什么事小?

书记掷地有声斥责站长:给庄稼供水、就是水站最大的事。收不上庄稼,这责任你付得起吗?

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非常直接的困境:庄稼要旱死了,没饭吃。

这一代在大城市里996的年轻人,大多没种过田、没有直接体验。

但这和看见公寓暴雷、凛冬寒风中无家可归的年轻人一样,和看见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一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在这样的不幸和困境面前,朴素的情感是相通的

二,整体和细节混融一体。

《山海情》缺水、求水、闹水、得水这一段故事,技法上炉火纯青、好得不露痕迹;情感上真挚朴素,让人动容、共情。

群像描摹生动,前因后果环环相扣。

黄轩演得真好,我根本不记得他是黄轩,他就是马得福。

尤勇智老师饰演的大有叔,发型很耀眼的杨三,每一位都好。

服化道细节、画面镜头背景音乐,所有环节全部在线。

打架人掉到水里,几位参与者衣服上半干的痕迹、脸上的泥渍,细节都值得好评。

愤怒、紧张、好笑、委屈,种种情绪都很到位。

1. 节奏的微妙转换。

村民们情绪爆炸,杨三高喊要砸了闸门,说“饭都没得吃了,还怕什么”,愤怒的众人一拥而上、群情汹涌。

马得福一个箭步窜上一旁的堤坝,疯跑过去。

很短的几秒,完全调动起了我的紧张感。

集体情绪到了要宣泄的顶点,真心害怕他们出事。

明明其情可悯,可法理面前闹事终究理亏。

马得福急到爆发“要砸先砸我”。

一番剖白,“我是涌泉村走出来的马得福”,啊我都被说感动了,结果大友叔气急败坏“叔没空听你这苦情戏”、你快说怎么解决问题。

摘草帽拆台的动作、一秒让人从感动的情绪节奏里走入焦急的矛盾中。

松紧有度、起伏有度、节奏很抓人。

2. 细腻的“土”式基色。

说回马得福这句“要砸先砸我”,这句台词,无数影视剧里都有。

动辄有人放话“要杀先杀我”“想要xxx,先过我这一关”。

为什么有时候就是干瘪的装X、徒劳的姿态,而此处有真实的情绪感染力?

剧作拍出了土地的质感,拍出了“父老乡亲”几个字的重量。

群像角色特别鲜明,扎实到位。

大有叔说晚上尿尿都舍不得、憋着要去地里浇庄稼。

看见书记他问的话是“你是吃粮食的吗”,“你看看这麦苗干成这样还能长吗”,将麦苗塞进嘴里咬了咬。

细节设定、台词、表演都太好了。

让人觉得那就是真实发生在眼前的故事。

大有叔那样穷、那样不舍得交钱,其实道理也都明白;出去闹事的时候非常关心得福,问“要叔跟着你吗”,长辈的牵挂很细腻。

村里开会的时候、这一群人互相吵来吵去,真出去了那全是自己人,你的六亩地我的六亩地是连在一起的,同气连枝、生死与共,有黏稠的情感、更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叫人唏嘘感动的故事里,居然还有笑点,杨三和水站员工吵架嘴皮子过于利落,大有叔“一会儿der一会儿der”的发音真是让人眼泪没干又被逗笑。

剧作中上梁放鞭炮的那段,喜悦感那样动人。

看着他们迁徙而来,看着他们落地生根,开荒土地、盖起房子、努力经营着平凡幸福的人生。

都说我们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开荒戈壁移民可想而知有多困难;越是困难,这曲折的故事越有嚼头。

舒心结语

人文作品中很重要的质感是悲悯

有了这份质感,就不仅仅是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娱乐作品,同时还有更重要的人文关怀

当然悲悯不等同于悲剧,《山海情》是正剧不是悲剧,这其中最大的差异,或许就在于那份有韧性的,打不死、锤不扁、掐不灭的奋斗的精气神。

从闯关东到大江大河里的宋家姐弟,再到如今涌泉村搬来戈壁滩上开荒的移民,这股劲儿一以贯之,顽强、朴素、动人。

这一段戏很好看、起落转折很抓人;比“好看”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品很有力量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听起来都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但乡土中国故事里有一根不会断的骨头,有一口吹不灭的气,告诉你山亦可平、海亦可渡,山海有情、人间有梦。

他们说的“未来一定会来”。



【更新:8-16集种菇故事线】

明明只是在追剧,却感觉在种菇。

追《山海情》8-16集的种菇事业线,本精神村(cong)民,似乎真住在金滩村,看见得宝种菇挣钱倍觉欣慰,看见大家的菇烂在棚中卖不掉一同着急,看见众人送别凌教授更是生出万千敬意和不舍。

真的,我现在可能对双孢菇都有感情了!

你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每个幼童都学过。

但在漫长的成长过程里,这份朴素的道理,往往被种种功利的看似捷径的说辞遮蔽;

或者,仅仅因为这道理无处不在、太过寻常,反而让我们忘了这是根本

《山海情》种菇事业线,洗净铅华、返璞归真,捧给你看重要又朴素的、劳动的收获和幸福。

一,朴素的财富观,幸福的劳动观。

吊庄的双孢菇,对于观众来说重点不在菇,而在于种菇、卖菇的九九八十一难,具体可感的难处

个体层面,剧作主以得宝的种菇故事为轴心,通过他的辛劳和喜悦让观众共情;

群体层面,剧作抓了得宝、大有叔、水花等不同类型的例子,聚焦集体种菇滞销之后的九转十八弯。

每一步都太难了。

陈金山想推动种菇项目,凌教授不同意。

凌教授好不容易同意,但村民们一听盖棚还要花钱,不乐意。

得宝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臭又闷又苦又被人嘲笑,不容易。

臭,闷,苦,每一层难处都有具体的段落和诸多细节来扎实表现,凌教授洗头水都成了墨水、得宝拌料分分钟呕吐;

看似是常规表现手法,但高密度有机混溶在整体里,效果很扎实。

从前因来溯源,得宝投进去建棚的钱,是他在外打工拿命换来的,字面意义上的拿命换的血汗钱。

从后效来展望,得宝种菇成功与否,是真正的“全村的希望”。

从个人价值实现和情感走向上说,得宝是否能实现自我价值、是否能和麦苗一同步入幸福的未来,都和这一棚菇关联紧密。

在此前的剧情中,我们一路看着得宝青春期的小别扭、离家后的大心酸,看着少年流落异乡漂泊卖命、寻亲未果饱受苦楚,终于风尘仆仆瘦骨嶙峋归来,满身风霜、帽子也遮不住伤痕,终于和家人骨肉团圆。

老父亲马喊水眼中无尽心疼,但依旧嘴硬、用责骂来表达浓浓的牵挂“个不省心的东西,怎么没死在外面”。

让人唏嘘,有扎实的共情基础。

终于!终于看见得宝种出了菇,挣到了钱!

太高兴了!

镜头里,温柔夕阳的暖色调光线,跳跃在他的笑脸上,满满洋溢着幸福感。

挣钱这件事在各路影视剧中时常跑偏成拜金,要么是急功近利的诡异成功学,要么是编剧金手指开挂的三毛钱浮夸幻想,但《山海情》里得宝和村民们挣到的钱,让人觉得那样扎实、那样幸福。

《山海情》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拍出了财富里劳动的尊严感

挣了钱的得宝撩开衣服给哥哥看包:你看我是用什么把这个包装满的?

都是卖菇挣来的收入,满满铺满一张桌子。

零零整整,大大小小,全是幸福感。

首先,家人的温情渗透。

这个包不是“小暴发户”得宝新买的,而是母亲做的旧物。

哥哥考学那年,妈妈给哥哥做的,“你又不用我就拿来咧”,节俭朴素又温暖。

于私,这是幼弟对长兄的回馈:从此以后我不想再让你操心担忧,我希望,成为你的左膀右臂、你的骄傲

于公,这是金滩村第一个种菇的人的成果,是种给全村的星星之火。

于公于私都好动人。

其次,劳动的尊严感。

辛辛苦苦学习种菇、努力脱贫,种出来的幸福和财富,特别心安理得、特别有成就感。

第十六集里,凌教授带着学生和会计,一同给村民们发钱。

诸多公司的薪水是对他人保密的,同事挣多少钱你未必清楚,不会当众一一念出;但金滩村这里大声宣读名字和数字,如同表彰大会。

要什么现场会?这才是真正的现场会。

“提钱多俗”这句话流行很久了,但《山海情》还原了“钱”劳动脱贫、发家致富的朴素的幸福感。

二,直接经验之外、体验记忆之内。

村民种菇的故事,也是一出众生相的浮世绘

村里,大有叔眼光有局限性,遇事浮躁,儿子离家后烧毁菇棚,变相造成了内部的阻力

村外,流于形式主义的老麻好大喜功,不闻菇民疾苦,形成了外部阻力

找来的客商压价八毛,和凌教授的团队打擂台、放话“他们不给钱而我们给现金”,恶性竞争,形成了销售链条上的阻力。

空运价格昂贵、多次协商未果,是运输端的阻力。

里里外外从生产到存储到运输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让人头疼的问题。

每一种困难,都是一种常见问题的浓缩典型。

麻县长短短几场戏份,活灵活现描摹了“官场现形记”。

客商收菇八毛受阻后翻脸打架,“挡我财路”所以不择手段的嘴脸,生活中很常见。

《山海情》做到的事情,是“直接经验之外、体验记忆之内”。

直接经验大多数观众都没有,都没种过菇。

“体验记忆”是指剧作中的人情世故众生相很真实,符合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经验记忆。

种种难处,各路人马各怀心思的善或者恶,会和个人经历里的体验高度相关,有很强的真实感。

大家未必会一次性遇到这样多的反反复复的方方面面的难题,程度不同但性质类似,故事叙述的扎实,让每一种具体的情境都高度真实。

村民们迎难而上,在各方帮助和支援之下、一一解决了上述难题。

过程中每个角色都很鲜活立体,每个桥段都很有戏剧性但又不脱离合理性和现实性,代入感很强。

闫妮饰演的领导,训话掷地有声“这是良心坏了的味道”,举措雷厉风行“带头买菇,机关食堂一天三顿都吃菇”,戏份很少、但精炼。

郭京飞饰演的陈金山任期结束返回福建,明明他的戏份只有几集、明明剧播出也没几天,但看得福骑着自行车接他进村、送他出村,如果看着他们一同战斗了很久,唏嘘不舍。

黄觉饰演的凌一农教授,更是演活了一个“一心为农”的了不起的专家;在各路文艺片里看了黄觉这么多年,居然完全没干扰我接受乡土剧作里凌教授这个角色。

村民们扶老携幼自发送行的场面,是种菇事业线圆满的终点。

共情因素把控太到位,看见载着双孢菇的飞机一架架起航、泪目;

看见村民们捧着满满的真心和感激来送别凌教授,欣慰又感动。

(发现关于众生相我想说的话太多,后续会单开一篇来写)

涌泉村叫涌泉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凌教授之于吊庄,恩同再造,村民们送来的枣、饼、鸡在物质数量上难以相报,但这份感激之情显然不能以价格衡量,他们捧出了自己从土地里耕耘出的最幸福的回馈

舒心结语

为什么故事能让人共情,技术层面是所有环节都在线的讲故事能力;价值层面是在极度艰难、贫穷的处境下,依旧充满真正的乐观和希望。

《山海情》是一个朴素、踏实、有韧劲儿的故事

无论角色多走投无路、多困难缠身,那股顽强的打不死、压不垮、掐不灭、烧不尽的劲头,似乎从来没有变过。

一滴水流入戈壁滩会如何?迅速被吞噬、无影无踪吧。

但《山海情》里开荒、种菇、搞事业线的淳朴的人们,告诉我们如果这滴水是信念、是恩义、是希望,沙漠里的一滴水也可以涌泉而出,聚沙成塔、积水为海。

山长水阔、江湖多风波,荒滩路远、沙漠多贫瘠,沃土千里未必是真正的富饶,一时的成功也未必是长远的保障,但有创造力的了不起的人们是永远的定海神针。

《山海情》拍出了那群人坚韧的骨相,这是“涌泉”“金滩”的真正宝藏吧。


山海情(2021)

又名:闽宁镇 / Minning Town

主演:黄轩 张嘉益 闫妮 黄觉 姚晨 陶红 王凯 热依扎 黄尧  

导演:孔笙 孙墨龙 

山海情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