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5-02

聚焦:触动之后是叹息和自嘲

继《华盛顿邮报》之后,又补了一部讲述美国纸媒揭露社会阴暗的行业片。
聚焦改编自真实事件,本世纪初《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专题报道组,用一整年时间连续发表了70篇报道,揭露了波士顿地区90名牧师涉嫌对男童性侵。事件本身具有相当的话题性,影片对《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工作的再现,让观众们了解到当初“焦点”栏目的四位平媒记者报道这一事件的全过程。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看的十分顺畅,洗练,简洁,毫不拖沓,不多的长镜头沉着不抢内容,人物的特写明快利落,两三秒就切到下一个画面,这种沉稳冷静的节奏感与四位记者敏锐的判断和行动合拍,无形中让我感受到了真实事件中的压迫感和紧张感。
有人抱怨道,它太平了,如白开水般的平淡,连高潮部分都没有过于刻意的放慢节奏和停顿。而在人物刻画方面,没有展开多余的副线,显得贫乏,不够立体。但这也是该电影创作的独立性的一种特质,没有礼赞式的凯歌,没有粉饰和美化,朴实、不炫技、平铺直叙的整体基调恰恰映衬了纸媒人的严密、理性、谨慎,看似不着笔墨,但其产生的后劲是极大的。
同样是性侵儿童这一敏感题材,《熔炉》中反复描绘孩子们被猥亵的画面,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屏幕之外的我们心碎和流泪,我第一遍看的时候眼泪也哗哗地流,看完之后心情很难平复,想了很多,觉得确实是一部难得的电影。但第二遍看的时候,自己的情绪和判断显得理性了很多,没有被导演一味的带动,那些卖惨煽情手法竟显得有些低劣,对人物过多的交代和塑造,无形中拔高了施救者的形象,让观众们的视线从事件本身转移到了人物身上,会让观众仓促地解读故事,而那存在于故事背后的直接的或者潜在的社会诉求会变得粗糙潦草,最终仅仅停留在了个人层面,而制度、法律等更深层次的没有做更多的挖掘和诘问,总体给人的感觉是用力过猛,却难言深刻。
在美国这样的现实主义电影还有太多太多,它们不是单纯的电影影像,或为了任何艺术效果而存在的影像。在大部分国家,这些变成某个政治制度难以消化的物件。
或许你觉得资本主义世界如此丑恶不堪,与他们相比,觉得我们在一些方面要做得更好,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表象的。那些歌舞升平,精致靓丽的幻想让人安逸,麻痹,使人顺从,忘记危机感,忘记抗争。从某一点上来说,中国人不知道满足,我们辛勤工作,渴求着蛋糕越来越大;但自古至今,中国国民性中的小富即安也从未消失,特别是历史的重大时刻,这种局限性让中国人深陷其中,被其苦苦折磨,过去是,现今是,我觉得将来还是。而这只是中国人性格的矛盾性之一。那些真正触及社会痛处,反映社会困境,表现中国人精神焦虑,思想结症的影像却很少能进入主流视线中,或者说还没走进人们的视野就已经被淡忘,这其中与当前的电影环境有着必然的关联,真是莫大的悲哀。
而更为反讽的是,全世界只有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能允许如此扯后腿的影片在由政府控制或至少是由政府管制的公共频道上放映。

真实事件中,“聚焦”栏目的这组报道荣获次年普利策奖,推动了社会对教会娈童的重视。但导演最高明的处理,是在故事后半段呈现报道效果时,几乎对“获普利策奖”只字未提,结尾收在读者打爆热线,忙碌的新闻人一如既往冷静回答:“你好,这里是聚焦”。媒体记者是所有“英雄”属性行业里,最需要自觉与光环保持距离的职业,这个简练的结尾隽永得体。
对比如今大众传媒时代,纸媒时代如纸质书信般令人怀念。不可否认,我们是观念上受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影响的一代人。社交平台和社会舆论没完没了的鼓噪,社会热点陷入没有尽头的死循环,相互掩盖,幻象丛生。无论是媒体人还是我们这样的读者,或者说浏览者脸上都写满了浮躁。媒体人强行贩卖观点,煽动情绪,不在严密取材、小心求证,夺人眼球即可;而浏览者失去了理性判断,越来越情绪化,成为快消时代躲避思考的蠕虫。
前段时间,也是在历史课上听老师说的厦大女学生辱华事件,大家了解这个消息后一时间很愤争,一同加入到了指责的行列中。国人辱华大家加以指责这件事本无可非议,但骂着骂着事情就变了味,开始人身攻击,开始人肉她,看着微博上的架势,我觉得人们把一肚子的怨气都发泄到了她头上,人们觉得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做什么都没错,这就是道德裹挟下的网络暴力,已经没有了是非观可言,没有人会关注她的本意是指责乱丢垃圾的低素质行为。
这无异于一起谋杀案。
又一次,大家不约而同地偏离的事件本身,情绪化地、草率地去对事件和人物做出审判。背后还是有人故意给别人贴上精日的标签,混淆视听,从而倾泻心中的积怨呢?
类似地,今年奥斯卡各项大奖公布了之后,大家又开始了群嘲奥斯卡“政治正确”,这仿佛成了每年奥斯卡之后的有一出大戏。对“政治正确”的滥用和过度警惕,反而让我们对弱势群体所面对的实质性歧视视而不见。大家只关注一部影片是不是因为“政治正确”而获奖,而不去注意到那些影片里弱势群体岌岌可危的生存现状,被大银幕所遮蔽的现实往往更加露骨且残酷。
这种种事件,从媒体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在《华盛顿邮报》的一篇影评下,有人评论道:在当今中国,有哪个记者忍得住三个月只对一件新闻打磨,这对于速食社会的媒体人太奢侈了。
我不否认,但媒体人应有社会担当。

聚焦Spotlight(2015)

又名:焦点追击(港) / 惊爆焦点(台)

上映日期:2015-09-03(威尼斯电影节) / 2015-11-25(美国)片长:128分钟

主演:马克·鲁弗洛 迈克尔·基顿 瑞秋·麦克亚当斯 列维·施瑞博尔 

导演:汤姆·麦卡锡 编剧:乔希·辛格 Josh Singer/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

聚焦的影评

蒋月
蒋月 •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