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8-24

大红灯笼高高挂:红府陈宅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张艺谋凭此片获得了威尼斯银狮奖即评审团大奖,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在一个民国的时代,封建残余最后的夕阳下,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红色的府邸下是“陈旧”的宅。

看过艺谋《红高粱》的人都知道,他对红色的迷恋与运用,已经到了一种痴狂与极致了。比如在剧中,老爷想要“临幸”那位太太,就在哪里点起灯,这样大面积铺张的红色下,对情节的推动与气氛的渲染就有了一种诱惑和情欲的感觉。再比如,影片最后,一个人的死亡或者疯掉,都避免不了红色的点绮,在这里,红色代表血腥。扯点儿别的,在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体制统治下,这样的封建参与迫害与社会形态,俨然还是大清的一套。而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封建残余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打压,这样的行为早已不复存在,所以在这里,红色代表着革命。

张艺谋对其他颜色的把控也是恰当好处。作为第五代导演,他很注重民族性的电影词语。例如四姐和三姐在楼上对峙的时候,两个人的衣服颜色泾渭分明,一白一黑,也是当时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脱掉红色的身份的外衣,穿着的,是黑色的自我。这一点在后来人物性格转变时也有体现。我们整部剧从未出现过正脸的老爷,他的出场便穿着黄色的衣服,这不自觉,就让人想起了大清的皇族,而显然老爷也是这样要求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的。二姐刚出场时穿的是绿色的衣服,这些就造成了一种心理暗示,让我们误认为她就是一个人畜无害的老好人。而后来当人物本质暴露出来的时候,她换上了褐色,一种不太让人舒服的颜色。

在构图方面也有很多巧妙之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无处不在的封闭构图俨然暗示了这是一个能够把人的思想意志与人身自由囚禁封闭在里面的陈宅。还有在吃饭的时候,人物所坐位置上面对应的画,便是人物的地位。比如大姐上面的便是王孙贵族,三姐上面的是宰相大臣。而自始至终,她们的位置都没有挪动过,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她们的地位也没有任何的改变,当然,结局的变化又引来哪些新的变动,我们便不得而知。

隐喻与象征蒙太奇手法的多次运用。那个医生有句话说的好“人都总有放不下的过去”比如,四太太之前在初入“陈腐”的时候曾对着镜子举起一个红色的灯笼,那暗示着人物还放不下过去,也许是过去的自由,也许是过去的生活,那时候她依然保持着自我的本心。四太太的那根笛子,如果说那真的是她父亲的遗物的话,那么被烧毁的它便隐喻了人物与过去最后一丝联系与念想也断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物的性格发生转变,由那个穿着白衣服,纯洁如莲的大学生变成了如今满口规矩条框的恶毒黑衣服四太太,她彻底融入了陈府。在接连几天获得“锤脚权”的时候,艺谋用了一个慢的推镜头,以仰视的视角,拍摄人物从楼梯走向楼顶,那边预示着她的步步高升。而且在到达楼顶的时候,她正要前往“死人屋”,这也是一种越来越接近真相的象征。艺谋是学摄影出身的,如果仔细观看,就会发现不止一次的出现这种高效率的镜头表达。

另外是在人物关系上。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封建对人性的迫害。在已经民国的时代,在这座陈府里,二太太和三太太最开始的竞争便是谁先能够生出一个儿子来,三太太“命好”,赢了,从此以后,她在陈府指手画脚,拥有很多不一样的待遇和权力。在四太太来的时候,二姐表现出的沉稳与老练便是体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的。张艺谋用了一个巧妙的构图,二太太在右边坐着,其他几个不管是大太太,三太太又或者是奴仆,都在靠门的一处有部分光明照亮过的地方,而她一直躲在阴影里,交错分明的密集构图,便提示了观众的“战线势力划分”。而一直以来,她们争夺的都是些什么呢,真的是老爷的宠爱吗?我们看出老爷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没有露出正脸,不过也不需要,因为在那些女人的眼中,那个男人就是点菜权,捶脚权,点灯带来的“荣誉感”,以及可以指手画脚的谈资罢了。对,这就是封建笼罩下的地方,可笑,可悲,又可叹。看看那些下人,看看那些奴仆,她们有哪个真的活的像个人样,雁儿想做的太太梦,虽然最后在森严的等级观念下自不量力,自食恶果,但她是至少追求上进的一类人,尽管只是想不劳而获靠一个男人上位,她至少以死证明了自己的坚定与执念,总比陈府上下其他早已失去梦想,整天低三下气,被人吆来喝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多面派”好的多。

张艺谋用色彩明暗关系,构图方式,隐喻与对比等的这些镜头语言的运用,构建出了封建社会下,这类最真实,最黑暗,最腐败的这一类人的贴切写照——这类“像狗,像猫,像耗子就是不像人”的人。

“陈腐”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在“喜庆”的红灯笼照耀下,又添了新的一方一房姨太。


大红灯笼高高挂The Bright Red Lanterns Hung High(2008)

片长:87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张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