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热评和高赞的影评都在说这部影片三观不正。想说一下我的感受给这部我最喜欢的电影正名。
首先,影片绝不仅仅是在讲通过努力实现自己梦想这回事。很多人在说通过这样暴虐的方式来追求梦想简直就是在摧毁梦想。但其实成为Charlie Parker这样出色的鼓手真的是Andrew的梦想吗?他对于爵士鼓绝不仅仅是爱。
影片以鼓点开始,也以鼓点结束。从头到尾,每一次Andrew拿起鼓槌的时候表情都是可以称得上狰狞的。当你享受一件事的时候你会非常放松的对待他,而不是像发泄一样用尽全身力气。就像Fletcher对待Andrew的态度一样,亦恨亦爱:Fletcher相信Andrew能成为Charlie Parker,又恨他不是Charlie Parker。Andrew爱爵士鼓,但又因为Fletcher一直以来对他的贬低痛恨爵士鼓。
两个主角的较量其实也是他们自我内心的较量。Andrew对待自己的暴虐式练鼓法也绝不只是为了练好鼓而练鼓,而是已经变成了为了得到Fletcher的肯定——他需要这种站在制高点的感觉,也需要满足自己内心的自负。餐桌上为了表现自己不惜通过贬低玩橄榄球的家人让气氛变得极为尴尬;每次乐队的其他鼓手犯了错误后被Fletcher批评后嘴角的那抹笑意;光碟里因为父亲在儿时的鼓励而选择将爵士鼓作为自己一辈子的追求......这些都说明了Andrew疯狂的虐待自己通过所谓的“爵士鼓”是来满足自己内心变态的满足感。
对于Fletcher也是一样,他希望自己能像Jo Jones一样培养出一个Charlie Parker,他的极端却也伤害了这些学生。这时的他刚好遇上一个Andrew,他觉得好像Andrew就像是他自己,这仿佛是他的一颗救命稻草,他想要尝试又怕尝试,他在虐待Andrew的同时也是在虐待自己。这个时候的两人,早已不是师生间的关系,爵士乐也不再只是爵士乐,这是无关音乐梦想的心灵博弈。
影片中的爸爸和Nicole是一种温暖的存在,对比着Andrew和Fletcher这种互相折磨的关系,他们是Andrew生活的润滑剂。每次Andrew被Fletcher重用表扬的时候,Nicole总在他身边;而每次他因被贬低而怀疑自己的时候,爸爸在他身边给他鼓励。如果没有父亲最后那一个拥抱,Andrew也不会义无反顾的回到台上给我们那场精彩绝伦的solo。在他和Nicole披萨厅中的对话,导演也表达了家庭对于人的重要性,我们谁能真的不想家呢?在这个冰冷的世界,人的情感是唯一能温暖心灵的良药了。这难道还不够“三观正”么?!
结尾意味深长的眼神碰撞,全是汗、血和鼓点的融合,当年为了这些个鼓点而流过的血泪在此刻全一一呈现给你。Andrew回到乐队根本不是为了什么林肯中心的首席乐手,而是想告诉曾经导致他被开除的老师:你后悔去吧。Fletcher提前告诉他错的音乐,也是在告诉Andrew:你是斗不过我的。这种相爱相杀,最后落的并不是光辉灿烂,而是两败俱伤。导演在Andrew成功表演完自己的solo后,应该给出全场站立掌声的画面,才是真正的“大团圆”。但是实际上却是在此刻戛然而止。正因为在这些争斗与折磨中,结局并不是什么“大团圆”,《爆裂鼓手》才是真正的三观正的好电影。
最后,附上这部电影里最喜欢的一段话:

爆裂鼓手Whiplash(2014)

又名:鼓动真我(港) / 进击的鼓手(台) / 鼓动人生(台) / 鞭打 / The Whiplash Drummer

上映日期:2014-01-16(圣丹斯电影节) / 2014-10-10(美国)片长:107分钟

主演:迈尔斯·特勒 J·K·西蒙斯 保罗·雷瑟 梅莉莎·班诺伊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编剧:达米恩·查泽雷 Damien Chazelle

爆裂鼓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