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突然对秦汉军队情况特别感兴趣,找到了这部网友力荐的纪录片,一开始只是跳着看了些片段,以下就被深深吸引了,决定认认真真从头看,用了一晚上又一早上刷完。
纪录片的讲述深深地震撼了我,拍摄非常讲究,大量博物馆、古战场实景镜头;引用了大量史书记载和考古文物,采访的都是秦汉史学研究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纪录片内容的准确严谨。纪录片在讲述中也注重了通俗性,并不晦涩,有高中历史基础的人就能很好地理解。其中很多场景、军阵、服饰的模拟演示更是让纪录片增色不少,道具都很考究精致,让人产生了穿越的错觉。比如第六集对秦军军衔的介绍,不同兵种的着装都是根据陕西西安兵马俑来的:



看完纪录片,思考最多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纪录片提到了秦国几项重要的历史成就或大事:动用六十万人长达两年的长平之战、灭楚之战,收复河套,南取百越之地,修筑郑国渠、灵渠、直道、弛道、长城。每一次大型战役、每一件巨型工程,没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上下齐心都不可能实现。只有五百多万人口的秦国灭六国时动用了百万人以上的军队,意味着每5个秦国人就要供养一名士兵,这在交通不发达、生产落后的那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看完片子,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秦国人对于秦国来说就是一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在国家需要个人时,个人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绝对服从。在秦国,个体对于国家是虚无的。
举个例子:纪录片总结了秦军所向披靡的一个原因:标准化的军工生产。凡是出图的矛头、箭头产品误差都非常小,各件武器几乎一模一样,是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的。而出图的戈头显示,其刃边都是手工磨制,然而不同工匠的手工很难确保每次打磨都达到统一的标准。我们只能这样猜测:有的工匠终生在兵工厂工作,经年累月负责国家武器的生产,在反复的操练中,在惩罚机制的巨大压力下,达到了每件产品都误差极小的标准化的生产水平。
这位工匠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只是国家的一个零件而已。
秦国能够兼并六国,维持战争需要,离不开它的农业生产水平。从湖北云梦出图的秦简看,秦国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控制的法令异常精细: 秦简上说:“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 “各县要对牛的数量要严加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主人有罪,主主管牛的官吏要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 “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
过去,历史学家们知道,秦国有繁杂严厉的律法,但湖北云梦出土的这些竹简,让今天的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秦国的法律严谨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国家对个人的生产生活进行这样严格的控制,个人的生产完全从属于国家的意志。
商鞅变法的一个目标是:让秦国的老百姓只知道耕种和打仗两件事,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目标和需要,在这之外,人似乎不能再有别的需求。
秦朝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深远的:书同文、车同轨,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源自秦朝统一的小篆,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
谭嗣同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个人服从国家集体的需要,从秦发端,延续至今,以至于我们现代在定位个人与国家关系时,仍然摆脱不了这样的影子。
虽然看起来秦代是个个体泯灭的时代,但很意外,秦国人的怨言在史书里却是很少听到的。我猜测,在秦修建运粮的灵渠、直道、动员全国打长平之战、浩浩荡荡灭六国之时,当年的百姓也许虽然觉得负担沉重,但未必不是全心支持的,因为自己的同胞子弟就在前线,战胜眼前的敌人可以带来长久的和平。突然想起政治书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内涵的阐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我们对秦汉确实会产生某种追念之情,因为那的确是一个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的时代,是一个全民族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时代,是一个成就辉煌大气磅礴的时代。
我们的民族崇尚光荣,当国家需要办成一件能让我们个体感受到光荣的大事时,我们会自发地凝聚起来,自发地愿意牺牲自己的一些私利,哪怕这是“泯灭个体”,看看我们整齐划一的阅兵式,看看全民参与支援的北京奥运会吧,这真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啊。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要,在我们现代中国人的内心,仍然向往那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强大国家威严,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国家崛起,而要实现国家崛起,尽管不是当年那样的极端,我们会自然地效仿当年的秦国人,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

复活的军团(2004)

又名:An Army Reborn

主演:未知

导演:金铁木 编剧:金铁木

复活的军团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