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04-17

黑金:种豆得豆

四年前看了,今天刚收到豆瓣里,那时候刚看完就热血得写了个影评,那时写得是这样的:

“« 不公平咖啡 »是一个揭示了咖啡世界以及如何从艰难生存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种植者手中到您的咖啡杯中的咖啡交易过程的电影之旅。2006圣丹斯电影节呈现独立电影和全球影片大赛首映。

正好在学国际贸易,几乎每天无时不刻都在听人说全球化,全球化,全球化。全球化自然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可是这世上就是有人在声嘶力竭的反全球化,是出于闭关锁国,地方保护的目的,还是无可奈何,看穿一切鬼把戏的原因 ? 我想拍这片子的人什么口号都没提出来,他也绝对不是反对全球化的激进分子。总之他这样心平气和得讲述了事实,震撼到的是我们这些整日说学经济有用,学经济实际的人们。 当然经济学是社会命脉,人文社会学一直以来都被猛烈得忽视,甚至还想方设法得歪曲。可能这是时候瞅一眼这个变态制度的时候了。

咖啡,在西方国家中似乎已经到了可以和毒品相提并论的地步了,只不过咖啡是合法的,毒品是违法的。咖啡大亨们到非洲狂风暴雨式得廉价购买咖啡豆,当然不是直接向豆农们直接进购,所以非洲的当地中转机构早就潇洒得大赚一笔,然后这些大亨们把豆豆弄到别处去烘烤,辗转反侧之后,价格早就层层进增。当然商人的本性就是降成本,增收益,原来老马所说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果然赤裸裸。这些大亨里头,瑞士的雀巢就是个大头,租了个克鲁尼装酷到处问人家‘what else’,然后大赚一笔。豆农们却都一个个衣食无保着。问题是豆农们有的选么 ? 没的选啊 ! 除了乖乖得种豆,种豆也得不到豆,得到对温饱的患忧。然后非洲佬管世界银行借钱,改善豆农的生活。问题是,借了拿什么还 ? 拿咖啡豆还么 ? 咖啡豆值几个钱 ? 就如一粒米值几个钱啊 ? 不过也不光只是这些种豆的,种香蕉之类的都落得如此下场,可怜的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一出国门都是什么价了,咱们一杯咖啡的钱,够他们过一个月日子啦。

当然现在有几个搞公平贸易的组织,只不过他们家的物价都比别家贵上好几倍。在这个勒紧裤腰生存的年代里头,谁乐意多花几个钱照顾非洲老的生计阿 ? 不过仿佛只有这个办法吧,反正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不可改性了,那就是说得多挺挺这些组织机构。电视台让他们搞些公益广告就跟要抽他们裤带似的。

另外有一点,片子好像根本没提,就是非洲政府的问题,没发展基础建设,没刺激当地的经济,没帮助当地的弱势群体。没办法阿,当政人不把心思放在这上,因为太贫穷了,他们都得自保。后来仔细想想,要让他们怎么搞阿,西方饿狼们就在那儿虎视眈眈得盯着你的豆,你们种豆的就是豆奴,你们当政的就都是我们的工具。

喝着咖啡搞小资的同学们,去看这个片子吧,看看道貌岸然的人是怎么落井下石的。”

今天收进豆瓣的时候,猛得感到自己那时怎么那么激进幼稚,叫叫嚷嚷着让大家去买贵咖啡,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为什么不让豆农们加工?为什么不把第一产业慢慢改成第二产业,接着加进技术发展?利用同情心让人们行动,终究,不是出师未捷,就是要付出代价。虽然如果豆农们一旦开始着手二手加工,就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加工产业,WTO也会用各项合同条款来阻滞这一产业,可是哪个地区的发展不是从受挫开始呢。

Samir Amin 提出的非洲自给自足的经济主张,除了在操作上不可行外,其他的分析都是赤裸裸的,就好像这部电影。从殖民时期开始,帝国就已经建立了一条从殖民地购得原材料,本国加工,再重新贩卖给殖民地的潜规则。 这条规则居然至今未变,所以殖民地就算加紧加工的技术性产业,也难与其争锋。这未尝不是一个悲观的现实,所以究竟我们有什么办法呢?中国至少有人力资源,开放后一发不可收拾,简直就是对资源的极致利用,那么非洲呢?看着越来越快的人口增长,他们又该怎么利用?

我现在突然觉得,这种痛苦是必须经历的,为什么西方人要管你们的死活?生死有命,或者生死在自己的手上。

黑金Black Gold(2006)

又名:Black Gold: 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澳)

上映日期:2006-10-06片长:78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Marc Francis Nick Fran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