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一部比较小众的电影吧,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不过剧情片向来如此。
好久没抽时间看电影了,今天参加集体活动,和一个喜欢看电影的男孩聊了会儿,才想起来电脑里存的电影都还没看完,的确,抽点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很有必要的。
找了一部2012年5月份上映的片子《Cosmopolis》(《大都会》),与电影里呈现的剧情一样,看电影的环境极其喧嚣,一个人满上一杯热腾腾的白开水,要是有点茶叶会更好些,听着电影里的旁白,其实我还是喜欢这类剧情片。
导演David Cronenberg(大卫·柯南伯格),加拿大籍的鬼才导演,是国际影坛中最富争议、也最成功的导演之一。1943年3月15日出生于多伦多,已经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从1997年起,他开始为法国文化部的“艺术及文学勋章”部门工作,1999年他成为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他的作品回顾展全面启动,关于他的书籍也纷纷出版。2001年,58岁的柯南伯格被多伦多大学授予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David Cronenberg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自身对文学和音乐独特的才能,除了弹得一手好钢琴、吉他等,他也出版过文学作品,怪诞恐怖是其独特的创作视角、风格。理性与感性并存,在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从生化专业改学英国文学,David Cronenberg除了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其所学的生化学知识对他后期以“怪异、暴力、色情”为主调的导演作品提供了不少创作灵感。
电影《Cosmopolis》和他早期的作品一样,仍旧以科学技术对人本身的影响为主题,而科学技术所能给我们带来的除了我们能够直接预知的那些先进文化、生活等以外,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产生各种突变而使一切变得无法控制最终使人走上宿命的悲剧命运。David Cronenberg的每部作品,“其实几乎都离不开对死亡和欲望的诉说,在电影里,死亡变成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像开启人性魔域的钥匙,在其看来,人类平时的正常生活都是假象,而死亡则是使隐藏在表象下的内心渴望得到解脱和释放的途径。”
我本身对David Cronenberg的电影所要传达的这种对死亡和欲望的诉说有所共鸣,从电影最真实和原本的人性展示中曝光了世态炎凉的丑态,艺术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中的场景无限扩大,就淋漓尽致的构成了我们整个生存的空间,手法貌似漫不经心实则展现了导演用心营造的电影氛围,越往后看才越觉得电影有味。
电影《Cosmopolis》(《大都会》)
剧情简介:未来,纽约,年轻巨富埃里克·帕克(罗伯特·帕丁森 Robert Pattinson 饰)坐在豪华轿车里,在保镖贴身保护下,前去从小就熟悉的那家理发店。一路上,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各种怪异的事:他的年轻妻子爱丽丝(莎拉·加顿 Sarah Gadon 饰)与他若即若离,只能在路上偶遇;一位中年女人(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前来和他做爱然后告知他艺术品信息;人民币持续升值令他眼睁睁看着财产损失,车窗外的曼哈顿逐渐陷入一场暴乱,还有人在追踪他,似乎想要杀死他。攻击从一个蛋糕上升到子弹,空气中的一切充满恐慌和末世感,如期抵达理发店的帕克也想知道这混乱的一天该如何结束……
电影让我想起了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196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小说叙述了“伊凡·杰尼索维奇”这个小人物在前苏联劳改营中的生活,正直善良的伊凡·杰尼索维奇无辜被投入劳动营,并要呆上10年为开始,虽仅描写了伊凡在劳动营里一天的经历,却充分揭露了人的权利遭践踏的冷酷现实,显示出深刻的批判意义,成为“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1965年曾受到过大规模的批判。
扯远了,但电影《大都会》虽然和《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所描写的大背景截然不同,但皆是以相同的展现手法,从一个人一天的生活窥探他的过去或预示他的未来,从而在描绘中揭示整个社会的丑态和人性的扭曲。
看过《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人可能对男主角的饰演者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并不陌生,这也是罗伯特·帕丁森尝试不同电影角色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电影从“I want a haircut”开始贯穿始终,接下来的场景便是在去理发的路上发生的,电影用了1:48:56来刻画整个故事,一路似乎那么遥远,又遇到了那么多险阻,还收到了那么那多坏消息。
越巨大的资本就越冒险,毁灭的冲动既是创造的冲动。影片中Packer的程序化、冷酷,完美主义隐约流露出纳粹的倾向,真实与虚幻被混淆,常规定义被打破,固有概念被模糊,一切都处于一种模凌两可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却又是当下真实现状的写照,Packer的那辆车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给他提供一切所需从而隔断他与外界的交流。
为数不多的几次下车三次是找妻子商量做爱,这三次与“外面”世界发生关系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一次在餐厅,一次在书店,一次在剧院门口,饮食、文学、艺术,象征意味明显。
再后来就是为了理发,去理发是本片最重要的事、是Packer最初的愿望,而这个简单的愿望是那么的难以实现,但最终Packer走进了那家老理发店,“老”意味着它有过去,而Packer这么坚持要到那,不是因为老店理发师手艺好,而是因为老理发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换个角度说Packer在这家店能找到自己的过去,能找到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在那的定点上他不是孤立的。
电影中的一切发生在曼哈顿,也就是Cosmopolis,国际大都市,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下的产物,Packer只是生活在这个经济制度下的个体,并且可以说是金字塔上端的一枚,但其结局是不可避免的走向自我毁灭,这是电影原著作者Don DeLillo和导演David Cronenberg对于资本主义的预言:这个体制没有出路,没有未来。
Packer神经错落自我毁灭的原因很简单,钱没了、权与欲的保障没了。人性在硬币面前丧失才是最大的危机。
通过影音台词重建,表面上大段大段的对话让人不好消化,缺少情感的渲染貌似使故事变得沉重而漫长,但从整部电影的开始到结束,都能从导演所构建的故事结构中感受到一种死亡与欲望的主调。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Packer剃了头,换了车,找到了要杀自己的人,进行了一天中最长的对话:  
“能说出你的嗜好,就是对人,你虐待一些人,无视一些人,迫害另一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却不知道悔改,这些都是你的天赋。”
“可你的系统太精确了,我跟不上,找不到数字,太过微小了!于是我开始憎恨你和这份工作,还有电脑屏幕上的所有数字,以及我生命中的每个分秒。”
“我有综合征,他们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很担心我的性器官会缩回我的身体里,缩进我的腹腔里。”
“疾病正在蔓延,成千上万的男人都活在无尽的痛苦与恐惧中。”
“像你这样的人不会成功,我明白了。”
“你可不是暴力型的人,暴力要基于真正的动机才有意义,就像世界为了防御自我或采取进攻而武装起来,你想犯的罪真没有价值,只处于没劲的幻想,就因为别人那么做而跟风
“就是因为过去,所有的事都基于历史。”
“你真是疯狂无耻的富得流油,怎么不说你的慈善事业?——我不做慈善。”
“你拥有可为之生活的一切,我却一无所有,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另一个我想杀你的原因。”
“我的前列腺是不对称的。——我的也一样。——那意味着什么?——什么也不意味,无所谓的,只是个无害的变异而已。”
“你把分析的方式搞得恐怖又变态般残忍的精神,可你忘记这其中不变的真理了吗?——什么?——不平衡的重要性,事物都是有偏差的,是你一直在寻找平衡。”
“我的韩式恐惧病发作了,这是我多年来抑制我自己怒气造成的。”
“尽管我的脚趾中间有个霉菌在对我说话,尽管这个霉菌让我杀了你,即便如此,因为你站在这个地球上,你的死都是正义的,为了你所挥霍的奢侈公寓,为了你所做的日常健康检查,仅此而已·······健康检查,每天都有,为你豪华轿车排进空气你的尾气,让人们不得不呼吸像在孟加拉国一样的空气,仅此而已。”
······
“因为时间现在是共同财产了,它属于自由市场这个系统。“现在”变得更难寻找。”无政府主义下经济泡沫的破裂引发反全球化的示威,示威失去约束则失去控制,继而演变成骚动和暴乱等。
Packer本身就是资本本身,每天穿梭于华尔街的巨额资本,整个片子就是资本的运作与终结,上车的每个人都代表资本与其的关系,资本与科技、资本与艺术、资本的健康度、资本周期等。
到最后Packer貌似生死未卜,其实结局我们可想而知,电影省略了两个镜头,一个是和跑步女人在车上做爱的过程,一个是最后Richard的开抢,Packer在结尾时留下的眼泪是复杂的,他并不是因为惧怕死亡,在一切都置之度外之后人性上的颠覆和精神上的毁灭才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打击,反思与重生,至少比起开始影片中Packer的程序化、冷酷,完美主义隐约流露出纳粹的倾向这样的回归更让人感到欣慰。
想起了托尔斯泰的《复活》,Packer不缺乏理性思维的逻辑构建,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后面或许有一股无形的推动力把他的人生摆在了那样一个位置上,“连老鼠都成了货币单位”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大都会Cosmopolis(2012)

又名:梦游大都会(台) / 堕乐迷城(港) / 大都市 / 国际大都市

上映日期:2012-05-25(法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 杰伊·巴鲁切尔 保罗·吉亚玛提 莎拉·加顿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编剧:大卫·柯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唐·德里罗 Don DeLillo

大都会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