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
一、积极乐观有什么好处么?
二、性格与情绪检测:如何确定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呢?
三、两种减压办法
四、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基因+后天经历)


对于悲观主义者来说,保持快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们总是觉得会有灾难发生,预感事情会变得糟糕。比如,退休后得重病、穷困潦倒之类的。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不借助药物、不花很多钱就能变得乐观、快乐呢?

在本片中,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开始了他“改变性格”的探索之旅。

一、乐观的人更容易长寿吗?

【变得乐观很有必要:一个人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到底有多重要】

1975年,在俄亥俄州的牛津镇,当地大学的一位科学家开展了一项令人着迷的社会实验,这次实验已经进行了40年。

实验目的:老龄化研究

实验对象:镇上所有50岁以上的老人(一千多人报名参加了实验)

实验过程:志愿者填了调查问卷,调查信息包括:健康状况、工作、家庭以及对衰老的态度。

里面提到的问题有:

你是否同意下面这句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变得越来越没用”?
随着你变老,情况是变好了还是和以前一样?

填完调查问卷的几十年后,研究数据被带到了耶鲁大学,放到了副教授贝卡·利维的桌子上。而这些实验结果可以用来有效推测一个人的寿命。

实验结果:心里状态的重要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贝卡·利维结合全美死亡指数的死亡率数据,以及这些人的调查信息,她不断发现相同的东西:

那些对衰老持积极态度的人,寿命要比其他人多7年半。

二、性格与情绪检测:如何确定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呢?

在过去的几年,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来看了一些关于身心健康的研究,尝试了很多高效的锻炼方法,甚至还尝试了斋戒对健康是否有利……

然后他打算从身体治疗转到心理治疗,以此检验积极心理学的好处。

但是一个人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到底如何去检测呢?

毕竟性格是由多重人格构成的,它不像人的身高、体重那种有明确的测量指标。为此,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来到了埃塞克斯大学。

研究人员会通过检测他的大脑,来判断他是一个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

埃塞克斯大学的性格检测——

伊莱恩·福克斯教授,是以为神经学家,也是研究乐观的顶级专家。他们通过在大脑中注入少量的胶体,等它冷凝,然后检测它的脑电活动。

通过脑电活动,检测和观察他的大脑会自然地去关注积极信息还是消极信息。

测试第一部分:

在他休息的时候,测量大脑两册的脑电活动。令人惊讶的是,研究显示,悲观程度高,情绪不稳定、喜欢焦虑的人,前额叶右边的脑电活动比左边强烈。这也被称为大脑的不对称性。

测试的第二部分:

大屏幕上出现笑脸、怒脸两种表情,当有黑点闪过时,被测试人要求立即按下按钮。与此同时,电脑会记录下了被测试人按下按钮的速度。

最后的检测数据显示,当黑点掠过怒脸时,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的反应更快。也就是说,他对怒脸更加敏感。而在第一个测试中,他的前额叶右边的脑电活动量是左边的三倍。

由此论证,他是一个比较悲观的人。

一次卡拉OK冒险——

准备上场之前,他就已经很紧张了。上场后,歌曲的前半段还好,可是当音乐响起来之后,他就慌了……因为在此之前,他就一直在想,如果我突然停下来会怎样。而这种担忧让他越发紧张,以至于彻底唱不下去了。

这次冒险也反映出,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倾向于给自己压力暗示的人。

罗斯·皮卡德的情绪测量——

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工程师罗斯·皮卡德发明了一种设备,这种设备可以穿戴在身上,同步测量人的情绪变化。

换句话说,它就像一个可穿戴的显微镜。

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识别自己体内无法明确观察到的情绪、或者说潜意识情绪。

而这种方法之所以好,是因为它靠检测数据说话。

(因为我们嘴里说自己快乐,可心里不一定真的这么认为。哪怕我们想要真实地作答问卷,潜意识也会让我们作假。)

最后数据显示,与罗斯相比,迈克尔的唤醒水平更高,也就是说他更容易情绪不稳定。而且左右相比,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的右侧手腕比左手腕活跃,这可能跟杏仁核有关(杏仁核是大脑中应对恐惧和威胁的区域)。大多数激动体验会让两侧一起活跃。但在某些特定体验中,如社交恐惧症或者威胁型情境,右侧优势的人,他们的右侧会更活跃些。

这就是轻微社交恐惧者所经历的情况。

三、两种消除恐惧、减轻压力的方法

迈克尔•莫斯利尝试了两种消除恐惧、减轻压力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认知偏见修正

先前在埃塞克斯大学,福克斯教授通过人脑测试,测量了迈克尔的悲观程度。最后,她给出了“认知偏见修正”的治疗方法,来改变迈克尔的大脑。

方法:按下开始键后,屏幕上会出现很多人脸,被治疗着的任务就是点击快乐的人脸。

原理:通过训练自己寻找积极信息来减轻潜在的消极情绪。

第二种方法——正反冥想

随后,他又拜访了佛教僧人安迪·普迪科姆。

安迪·普迪科姆从冥想的角度给出建议——每天抽出10~20min放空自己,什么都不做,这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也能改变一个人的生理状态。

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证明:

那些长期冥想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脑却是有所改变,即便是刚进行民享8个月的初学者,大脑也会出现变化——

脑灰质层有所增加(脑灰质层与情感控制有关);

左侧前额叶皮质活跃度也增加了(用来处理积极情绪的)。

四、一个深层次的反思:性格的成因

人乐观、悲观、平静、焦虑的情绪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回望过去,迈克尔•莫斯利也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曾无忧无虑。但浏览这些过往相关的照片,会发现他的父亲始终是缺席的。

而他的爸爸是一个外向的人,而妈妈则更为矜持保守。

这么一想,或许他的悲观不是天生的,跟大家一样,其实是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我们的性格到底有多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呢?

这个问题的探索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开始。

多年来,医院一直在研究一个特殊群体,双胞胎——同卵双胞胎有同样的DNA,穿同样的衣服,会因为同一个笑话放声大笑,但最后两人可能大相径庭。

研究人员通过对上百对双胞胎的观察,来研究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

教授蒂姆·斯派克特教授研究双胞胎已经二十多年了,他告诉我们:性格有遗传的成分,遗传因素决定了性格的40%~50%;性格的其他决定因素来源于环境。

以双胞胎黛比和特鲁迪为例。

她们有同样的DNA,20岁之前上同样的学校、交同样的朋友、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但是现在两个人截然不同。一个有抑郁症,一个没有。

通过检测,研究者发现其中双胞胎的DNA发生了变化。

在观察戴比和特鲁迪的30对DNA组成集合中,我们反复看到有某些基因出现,识别出约五六条明显不同的基因,特别在对焦虑和抑郁非常重要的海马区(许多情绪也由此区域产生)。

重点:我们的基因不是一层不变的,是会改变的。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基因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基因会被激活,而另一些则会被关闭……就像是教授说的,基因就好比我们生命线上的标记,它如何排列,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这个过程被称为表观遗传。

既然基因可以被改变,那么我们也能通过别的方式调整回来。

结语:悲观情绪会主导一个人的生活,但现在我们发现了值得欣喜的东西——心态、性格是可以被改变的。

所以“心态好,一切都好”这句话,虽然鸡汤,但真的有用!


地平线系列:性格的真相Horizon: The Truth About Personality(2013)

又名:don't worry,be happy

上映日期:2013-07(英国)片长:50分钟

主演:Michael J. Mosley 

导演:Helen Nixon 编剧:Nicola Cook